做过画家的人都知道,红黄白黑青是五种基础色,其它颜色都可以通过五种基础色调和出来,也就是说,肤色是营养物质的外显,是气血比例的反应,比如,“伤寒,发汗已,身目发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于寒湿中求之“,是《伤寒论》中探讨的一种”身目为黄“,实质是发汗太多引起的一种发黄现象。
《黄帝内经》有言,”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纯粹意义上的发汗,是针对没有湿气来说的,当湿气与表邪并在时,要温阳化湿与发汗并行,实质就是利尿与发汗药剂共用,也就是《伤寒论》中“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的意义,湿气就是一种黄色的物质。
《伤寒论》中的语言都是动态的,要以动态的观念去阅读,比如,“伤寒,发汗已”,就是说“发汗”后,出现了“身目发黄”的现象,实质是发汗药物,将下焦的湿气带到了上焦,呈现出了黄色,一般葛根汤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黄帝内经》有言,“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则下少阳”,说的就是外感病的原因及传变路径,张仲景笔下的“以为不可下,于寒湿中求之”,正是对《黄帝内经》的呼应。
面目发黄是一种症状,原因很多,只要发汗后出现了面目发黄,都是发汗药物中少了白术、茯苓之类药物的原因,看起来是一种治疗后遗症,实质是医者不善于诊断,没有综合眼光的体现。
全2册黄帝内经全集正版原文注释灵枢素问校释皇帝内经中医正版原著白话版经络穴位图解中医基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32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