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争议很大,受到名家质疑,原文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意思就是说,冬天伤寒调理不彻底,春天才会生温病,言下之意就是温病不存在,是伤寒的结果。
《伤寒论》有言,“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病就是太阳病,只有热证,不会恶寒,诸如现代医学所谓的脑膜炎,就属于温病系列,儿童发病率比较高,儿童好动的缘故。
大家试着想,哪类人爱得脑膜炎?答案是儿童,儿童好玩,冬天玩耍时出了汗,受了凉,犯了不冬藏的错,到了春天就得温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描述的就是冬藏的必要性。
温病呈现方式较多,脑膜炎、口眼歪斜等均属于温病,都是”冬伤于寒“的结果,是一种伏寒。《伤寒论》中,张仲景治疗温病,就是葛根汤,热药比例很大,体现了张仲景不为表热困惑,看见了里寒的智慧,也是对“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认知的呼应。
医学界,很多人都说,温病怎么用热药?很多医家治疗温病时,都用清热解毒的药,虽然当时体温下去了,一两天后,发热又出现了,原因就在里寒没清除,再次发热成了必然。
海子有时间相,学术界很奇怪,一眼便知的问题,为什么要用仪器?比如,有些人大热天来到了诊所,穿的很厚,说明就是寒证,用体温计量温度干啥?体温计测量的体温,也许偏偏很高,这就是仪器的危害!
病人不会说谎,身觉更不会说谎,会说谎的是仪器。仪器是科技产品,是科学的产物,并不代表科学,诊断疾病要依据科学,病证就是科学,比如,有些人项背拘急不舒,就是督脉不畅通,阳气上下不能环转,上部没有津液滋养,下部津液更匮乏,所以,温病是全身发热,而不是上半身发热,下半身不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