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首席记者鲍亚飞通讯员方琳
“气派蕨菜,运气葛。”
这句话乍看起来有点无厘头,事实上其实包含了山里人的生存智慧。它的意思大体是说挖蕨菜根需要胆略和勇气,挖葛根则更多的是看人品、撞运气。
为什么挖蕨根需要胆略?有些蕨根在土下一米,非得沿着蕨杆挖到底才知道结果,所以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坚持的。而葛根呢需要运气——有可能几天挖不到,也有可能一锄头下去就碰到总重超过三四百斤的一窝。
葛根经捣碎、淘洗、沉淀后可得葛粉,价格不低,于是它成了不少山民的生计所在。
多年前开始,葛根就是浙西淳安很多山民下半年的最大生计。
到了年的今天,还有人上山吗,还有关于葛根王的财富传奇吗?
1月18日~20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先后在淳安界首乡、浪川乡、汾口镇等地跟着挖葛人上山,试图寻找传奇中的野生葛王。
1】最多的那一年他挖到的葛根,抵得上人家干一年的收入
蒋小军今年57岁,淳安枫树岭镇夏村村山头自然村人,是当地有名的葛根好手——从30年前巡山挖葛至今,通过他的锄头挖出来的葛根数不胜数。“气派蕨菜,运气葛”这句话就是他告诉记者的。
“一大早就上山,迟了就只能‘跟别人走过的路’,捡着去挖一些被人疏忽遗落的。”蒋小军说,从村里出发前要备好三件套:柴刀、锄头、干粮。最远的山要走两个多小时,如果太阳出来才出村,那么太阳下山都回不了。“那个时候挖葛的人多,总是七八个人结伴去,于是就走得更远,能挖到更大的葛根。”
具体是哪一年,蒋小军忘记了,“可能是年前后”。
那一天他们几个人去了一个叫“大尖山”的地方。“非常远,山路弯小,山形高陡。”约摸上午十点来钟的样子,他看到了山脊处一根粗壮的葛藤。“我在那个地方转过,转到下山坡处才发现。”走近发现葛藤从一处黄土坡生出,手腕粗细。“黄土里最容易出大货。”他没响,暗自挖去,然后越挖越喜——土下十几厘米,分叉三个,每一个都露出了腰粗的葛根。“好葛根都是这样,藤下不会生太多块葛根,三根是最好的。”
一锄一锄挖去,个把小时后,同一根葛藤下的三块葛根完整出现,都一米来长、三四十厘米粗。听到消息的伙伴们渐渐聚过来,大家都很惊讶——一株藤能结出这么多的葛,一块葛能长这么大。
蒋小军分三次把这株葛根从山上搬回家,称了秤,多斤,每一块葛根的平均重量有将近斤。“那个时候专门有人收,一毛五一斤的生葛,这一株葛卖了48块钱。”他说当年是最好的一年,两三个月他共挖了一万好几千斤,差不多有块钱收入,抵得很多家庭干一年才能存到的钱了。“现在看看不是大钱,那个时候可不小,猪肉才六角八一斤。
也正因此,枫树岭镇不少村子的村民都会在入冬后上山,一来是农闲时节,二来靠山吃山的,挖葛的赚钱诱惑不小——更多人开始出门、进山、挖葛、卖葛,以至于形成了一个生计,当时淳安梓桐镇有一个葛粉厂,还特地派驻一辆拖拉机在山头村一带收葛根,“挖葛根”变成了很多村民下半年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2】被很多人念念不忘的葛根王重达斤,但现在能挖到的葛根越来越少
蒋小军的这一窝葛根着实让人羡慕。但,时间不长,他的纪录就被打破了。
新纪录的“来者”名叫蒋念海,也是山头村人,他挖葛的地方却是离村很近的那座山“洞坞”。当时他看到一根葛藤从一块大石头下面长出来,“千斤重的石头被葛根顶空,一定是个大家伙。”他撬开石头,三块葛根就躺在土下几厘米处,像捡到一样的。这一窝有多斤,最大的一块超过斤,毛估估在山上生长了好几十年——它也是到现在还让很多人念念不忘的葛根王!
更多时候,挖葛人一天只能挖二三十斤甚至更少。“村子周边的山,大家都知道;哪一座山出大葛,人家心里也都清楚。”蒋小军和蒋念海作为传奇的缔造者其实没有什么优势,他们仅仅是遇到了好运气。“有经验的关系,但要挖到大葛还是得看运气。”上山本就是个辛苦的危险活,天寒地冻、山路难走还要负重,跌倒摔伤那是常情。“只能是天冷的那两三个月,等到开春,葛藤长叶了,葛根的皮就厚了,葛块的淀粉也就少了。”
“明明山上时是好天气,走几个小时刚到山顶,下雨了、下雪了,玉米糖泡水了,玉米馃被冻得咬不开。”说起其中的难,曾经或者还在继续中的挖葛人这么说。那些心里的故事,只有年复一年山上的他们才真正明了。
3】“请”葛下山,缔造真正“王者”
小时记者跟着挖葛人寻找野生葛王3天,但并没有成功。原因有三个:封山育林让植被茂密,通往远山的路完全消失;近山人多,挖葛频繁,没有大葛的生长时间;挖葛毕竟是重体力活,年轻人外乡工作居多,剩下的年纪大的人也越来越力不从心。
“就那么几座山,今天是你明天是他,不会有大葛,挖一块三四斤、五六斤的了不起了。”淳安县枫树岭镇夏村(山头村为夏村的自然村)党总支副书记余小勇说,年正月里几乎每天都有人去挖葛,远的地方去不了,附近都被找遍了。“葛根在经过捣碎、淘洗、沉淀后可以加工成葛粉,真正的生态葛粉又非常受欢迎。”他说,一方面是市场需要,另一方面是葛根难挖。
怎么改变现状?
他们想到了“请葛下山、让葛入田。”
年开始,余小勇带着伙伴们开始市场考察,并确认了引种葛藤的可行性。
年,由村集体牵头流转租用了山头村30余亩荒田荒地,他们搞起了“党建基地葛根田”。“第一批葛藤苗从江苏宿迁引进,当年7月下种3.6万株。”他说,这些葛藤长得非常好,品种改良也非常成功——淀粉含量也很高(山上的柴葛的淀粉率约9%,引种的达到25%)。他预计葛田的产值可达约元/亩,除去各项开支计元/亩后,还有元/亩的纯收入。
在年的基础上,山头村集体又在年流转了40余亩山地种植葛藤,目前也长势良好。余小勇介绍,这些葛田最多时需要雇请本地村民20多人,这些人通过耕种葛田年领取约20万元工钱——这大大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葛根田也就切切实实地变成了“消薄增收田”。
“斤生葛能洗25斤粉,一斤粉卖元,等面积增加到亩,可以把越来越多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余小勇盘算着,如今示范田已经建成,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如何带动村民自发加入到种葛、管葛、挖葛、洗葛的项目中来。这样,村集体也能腾出手来专心解决销路,让延续了多年的“村民上山挖葛”变成“下山种葛”,那么葛根产业就会越做越大,百姓的收入也会旱涝保收。到那个时候,每一块葛田就都是财宝,整个村子也就变成了真正的“葛王”。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夏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已接近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达到了34.52万元;整个枫树岭镇1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2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85万元。这其中有多少是葛田的贡献,今后葛王还会做出多少贡献?未来,值得期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