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俞星伟
一、宣炉岂是文房首器
关于宣炉文房首器之论大抵出自于明人文震亨的《长物志》,今人普遍缺乏独立思考,往往以耳代目,盲目追崇名人专家,不辨良莠真赝便奉为圭臬,甚属可笑。
依我看来,文氏不过小资情调之乡曲,对于古物鉴赏未见得有过人之洞悉。历来古董商不擅留著文字,文学人不精谙古董赏鉴,此乃通病。
自古文人书斋但求“笔砚精良,人生一乐”,笔砚尚无人称作文房首器,铜炉之用,实与文房不甚相关,更何来首器一说。言铜炉为文房首器之谬论,前见于文氏,近则有故友刘氏锡荣。
今复见《文房百器,宣炉为首》一文,故觉颇有正其本源、厘其流脉之必要。
炉,烧香之用具。香者,烟也。焚香一事,其源古远,拙文曾有“供石与香道是同一源头的两个分支”之论述。
先民为表达与上天尊神沟通的意愿而在云雾缭绕之山顶举行仪式,降至无山之平原都市,人们筑坛焚香而祝祈,因此所谓香炉之起源当与宗教崇拜密不可分。后世香之用途渐广而品目愈多,然大致亦即衍分为人宅熏燃与神祇供奉两大类。商周之世,炉具淹不可考。
战汉以来,铜炉以博山应用最广,从形制图案分析,山、兽、烟之结合以达通神之意。魏晋南北朝佛教西来,释道家亦多用行炉。
唐以后古法不传,宋人兴摹古复古之风,铜制炉具始盛行一时,各式炉样应需而生,炉、瓶、盒、箸、押非但衍生附属用品,材质也不仅限于铜、瓷、玉、漆。用途功能除敬神祭祖之外,生活实用部分归结为香道乃至香席,体系庞大、流程繁琐。
宋代用香之普及胜古逾今,从事与香有关之产业链前所未有,香税直抵与盐税相抗之局面。
宋式铜炉多仿三代古制,簋鼎尊彝诸礼器之形俱入炉式。
五大名窑在归纳古器型的基础上更有创意与演变,奉行“以素为贵”之主基调,是为明代宣炉形制之前奏。关于宣炉讨论之前提基础,即是确认宣德时期果曾制作过这批炉具,从史料和文献记载来看,宣炉之存在必然无可争议。
前人所谓“宣炉无真,葛根无假”,是指宣炉历来仿制最多,难辨真假。在确定了明代宣德年间曾经铸造了这批铜炉之后,再看相关的记载,并没有提到宣炉是专门作为文房陈设之用途。
从唐宋以来香道、香席的流程来看,除了香炉和一系列的辅助器具以外,还有摆放炉器的家具称香几,专司服务的香僮,举办香席的香室,由此推演,这样的场景必定不是在书房内展开。因此大致可以产生结论,宣炉和文房无关,更何谈首器之说。
要说在文房中必备的炉具,那便是用于辟却书虫的芸香炉,这当是为了燃置藿草的薰炉,和当下所谓“文房首器”宣炉系的铜炉恐非同类。当然,倘是要在书房内抚琴一曲,于琴案上置一小炉那就另当别论了。
藏炉、玩炉者需知,虽然宣炉大致在宣德时期形成基本样式体系,而这些样式终究还是在宋代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并不是宣德朝的首创。
宣炉铸造最初的实用陈设功能远多于文房赏玩成分。制炉虽然也有一些名家,但绝大多数都是炉坊所制,有既定传统的格式款样,一如制鞋的鞋样,很少有个体意识的艺术表现。
讲究的人家到炉坊选样定制各自觉得合适使用的炉具,落上自家的斋款堂号,放置到厅堂斋室之中恰当的位置,也从来不作为文人雅士间相互交流切磋和馈赠的礼物。
二、宣炉的赏鉴
无可否认,宣炉是古代工艺品门类中独树一帜的成功精典。
自宣炉出世以来,基本上成为后世炉样的范式,所铸铜炉不分时代地域皆著“大明宣德年制”款。当然关于宣炉的认知及鉴赏也有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如果说宣德本朝所铸铜炉其内在精神还包涵具有宗教和礼制的内容,而当下对于宣炉的甄别鉴赏则完全偏向于书斋清赏一路了。
宣德炉谱所载的各种仿古铜式,尤其工艺繁琐一类逐渐被审美鉴赏者所摒弃,认为是流俗花货,不登大雅之堂。而往往这些花货和薰炉却是当时继承古制的正统源流。
宣德至今不到六百年,其后的任何一个时期,不管是谁得到一具真的宣炉都会珍视宝藏,不会随意弃置熔坏,并且铜炉毕竟不像瓷器易碎,或是其他材质腐朽霉变,尽管随着时代变迁,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损毁,存世数量或许大为减少,终究会有一定的劫馀留存,或许我们现在所着眼的研究方向本身就大有问题。
从历史上的文字记载描述来看,鉴别真宣炉需要掌握几个要素:
第一,注重仿古铜器样式。
第二,铜质精良,所谓十二炼,掺入宝石玛瑙。
第三,烧皮敷色。
第四,沈度书款。
第五,并非只是越重越好,关键气质要与同时期其他门类器物相吻合。
尽管当下的铜炉鉴藏择取标准并不在意真宣与否,而是泛指明清两代综合品质较好的宣炉系(仿古青铜款式除外)铜炉,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对宣炉求真的执念仍然不可放弃。很多时候从长远来看,当下大众认为好的、崇尚的、风靡的一些观点理念未必就是唯一正确的。
如何来评判一具铜炉的优劣好坏?
目前炉界还是存在着一些怪象和误区。首先择炉的一大标准是重量,总觉得是越重越好。其实无论何种艺术品门类,一昧以重量和尺寸大小来论优劣都是不可取的。只要是气质典雅,分量适中,不过分薄皮即可。
买炉毕竟不是买铜,铜才多少钱一斤?另一个现象即是私款炉贵于宣款炉。私款炉中固然不乏有综合品质精良的好炉,但充其量不过是有钱有名之人的“私家定制”,永远和真宣没有任何关系。
根据经验总结下来,为什么私款炉大抵不差,是因为私款炉的流行年代大致在明末清初。这一时间段非常关键,同时期的家具、紫砂、铭砚以及其他艺术门类亦是如此,这是时代审美的大环境所决定,需知其然和所以然。否则铜炉历代都在铸,怎么不见清乾隆以后有好的私款炉出现呢?
从造型审美角度来看,宣炉系众多炉式中,当仍以冲耳气韵最佳;钵式、直筒、鱼耳胜在素静;鬲式、戟耳、马槽、压经各有庄重,然铜炉终究受材质之局限,未能兼具书画题镌之丰富人文内涵,在这方面或是逊于紫砂一筹的。
从气韵上比较,明炉无疑是优于清代炉的。明炉气往下压,故而腹膛看似不厚却手感偏重。又颈脖偏矮,口沿偏薄,给人以敦厚、沉着、朴实之气息。惟内膛修整不如清炉平实。
清炉则胎厚铜精,势从上走,虽形制更为丰富,气质却输于明炉远甚。清炉中有一类三代官铸铜炉,其铜质极其精良,款识、内膛修治皆无可挑剔,以存世尚多见,却也不为人重。此类炉除了过于厚硕之外并无劣处,他日定会于万千普炉中脱颖而出。
宣炉之美一如精典宋瓷,毕竟其优点还是以素为美、概括隽永的。
择炉之标准当仍以真宣为贵,切不可舍本求末。其次为明代年款炉,再次晚明私款炉之精者,再则清初官铸炉。另外,综合品质优等之薰炉亦当引起重视,此方是世人追崇之文房炉矣!
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