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分四季,四季气候呈现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节律性变化。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理论,人体也随四时更替发生适应性变化,秋天与燥相应,秋承长夏,长夏之湿流连至秋,湿邪粘腻,阻滞难解,缠绵不去,虽时至秋令,湿邪仍存,且初秋多雨多湿,若贪凉饮冷,恣食瓜果,则伤肺动脾,湿自内生,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
最常见的症状: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胸闷腹满、口淡、不思饮食、腹泻便溏、小便不利、水肿、舌苔厚腻等。早秋若伤于湿,水湿停聚而生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可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种下病根。
临床上用“秋伤于湿”的理论指导辨治杂病,如湿气上逆之咳嗽,治以宣肺化痰,方用二陈汤或杏苏散;湿气下注之尿频治以疏肝利湿,选用龙胆泻肝汤;湿蒸肌热之盗汗应固表祛湿,可用牡蛎散合六一散;湿热内蕴之腹泻治以理气活血祛湿,方用葛根芩连汤或芍药汤。
典型案例:
付某某,男,47岁。年8月就诊。自诉手、足汗多、发凉20余年,以夏末秋初时节加重。现症见手足汗出、发凉,喜饮水,纳可,眠可,小便*,大便正常。舌红苔*腻,脉弦数,此为汗证(肝胆湿热证)。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桂枝10g,牡丹皮30g,龙胆草10g,栀子10g,连翘10g,*芩15g,车前子15g,生地30g,泽泻15g,当归15g,桑叶30g,乌梅30g,生牡蛎30g,木草10g,细辛3g,甘草6g。7剂后,诸症明显减轻,舌脉同前。
辩证分析:
该患者汗出多年,且在每年夏秋交替之际病情加重,湿邪留滞困脾,最易导致人们不思饮食,进而缺乏营养,正气不足,不能抵御外邪,外泄侵入人体,则发病,经中医精准施治,疗效显著。
结束语:
秋来“伏”不去,夏秋更替之际,注重祛湿健脾,这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做准备,保证身体健康,方能享受金秋时节的收获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