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人参汤是《伤寒论》中的方剂,其条文说:“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方剂组成为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对于此方证的认识,历代医家都认为桂枝人参汤是表里两解的一张方子,其实这种观点是有欠缺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桂枝人参汤中,人参、干姜、甘草、白术都守中焦,单靠一味桂枝是不能解表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当中,并没有单味桂枝解表的例子,即使是用桂枝汤解表,还要喝热稀粥以助药力,要温覆取汗。这里既没有“啜热稀粥一升余”,又没有“温覆一时许”,而想用一味桂枝来解表,我想是不可能的。我想历代医家都是被条文中的“协热而利”理解错误,被后面的“表里不解”所诱惑。若是这样的话,张仲景治疗此证却没有用*芩、*连,而用干姜,说明病机与葛根芩连汤的病机是完全不同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条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外证未除,即患者仍然处于太阳表证阶段,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以发汗法解表,但是医者却用攻下法来治疗,而且是多次攻下。“协热而利”,不是说是太阳表证的发热和太阴里寒的腹泻同时出现,而是说热已随利而去;“利下不止”,即腹泻症状持续不停,是里虚不固的表现,“心下痞硬”,胃脘部位痞闷不舒,也就是痞塞硬满不通意思,因里虚而与邪结,是胃气虚的表现;“表里不解”这里的表,不是说有发热现象的表,因为表证的症状很多,如头痛,身痛等;在《金匮要略·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中,理中丸的治疗证中,其中就有“头痛发热,身疼痛”的外症。可以推知,这里的外症,应该也应该是头痛,身疼痛一类的。里,就是下利以及它内里症。不解,也就是说这些症状仍然没有去除。
如何治疗此证呢?张仲景治疗大下后的痞证是用大**连泻心汤的,如《伤寒论》条说:“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连泻心汤”。张仲景治疗表里兼证向来都是先解表热,而后攻里,若热不除,经过攻下,导致邪热内陷,就会造成心下痞结,这种痞结属于热结证,宜用攻里之法,故此处的痞,并不是热结,而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所导致。故不能使用攻里之法。
张仲景用桂枝人参汤来治疗此证,而方后的煎煮方法,也很明确地指出了要“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为什么要后下桂枝呢?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当中,有这样一段条文说:“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这里的桂枝也和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一样不久煎,只需要煮数沸。这里的桂枝是来治结气的。而且《神农本草经》中也记载桂枝有治疗“结气”的作用。这两相处可相互呼应,即可得知桂枝的确是用来治结气的。故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不是来解表的,而为了来散结气,治痞症的。张仲景特意注明,确实有很深的意图。桂枝的作用就是要开结治痞。要取其治疗结气的作用,要后入,而不能久煎。
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经知道桂枝不为解表,也了解了它的作用是散结气,治痞结。现在我们也不不论先贤的认识错误与否。总之利下不止,必伤津液,津伤则血伤,血为心之液,血伤则心虚,导致气液两虚。但看此方剂,方中以桂枝,灸甘草温补心脾之阳,散寒除痞,干姜温运中焦,祛散寒邪,恢复脾阳;辅以人参补气健脾,振奋脾胃功能;以白术健脾燥湿以生津液;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而生津,中焦脾胃得温,心阳得补,寒气退却,津液得复,脾胃运化恢复正常,则利下可止,痞结得除,诸症消失。
此方多是温性药物,温性比较强,现在人虚寒体质非常多,经常会出现本方证,所以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疾病,肩颈腰腿疼痛,泌尿系统疾病以及一些皮肤病等,都可能呈现本方证。只要符合本方证,就可应用。但凡是体内有热、或有郁热的情况不太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