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进补,讲究补益,有补气、补血、补阳、补阴等方式,其中统揽和管总的是补气。气为血之帅,以气行促血行,而后补虚扶弱,滋阴助阳。而补气的良药和食材,绕不开*芪。
*芪“药食同源”,民间有很多*芪滋补的良方和秘方,常见的有*芪配当归、*芪炖肉类、*芪加白术、*芪葛根汤、*芪泡枸杞等,*芪作为补益药材里的补气剂,是元老、台柱子、多面手、平民药。
元老:*芪有至少年的药用史,古时叫*耆、绵芪、百本、戴糁,很多名方都有*芪的身影,中医有“十方九芪”的评价。
台柱子:*芪的术业和专攻是“补气益气”,中医名家李东垣,认为*芪“益元气而补三焦”;本草纲目称其为“补药之长”;《本草辨证录》称*芪“补虚通痹,*芪之专司”。
多面手:流传很广的一句话是:*芪入脾生化源,补气升阳肺家选,益卫固表托*功,利水消肿小便难。老百姓更是把*芪和健康连在一起:常喝*芪汤,防病保健康。
平民药:*芪以山西浑源、甘肃、内蒙等地为道地药材,价格低廉,很方便买到,老百姓都能用得起、吃得起,日常购销量较大。
*芪以根部入药,入脾经、肺经,其味甘、微甜,性微温,得益于其药气通达表里,补益内外,调理阴阳,很多人把*芪当成随身零嘴、养生小吃,经常用来泡水喝,水杯里扔几块,每天泡几杯。
但有人说*芪使用不当会伤肾,经常喝*芪水,慢慢会发现面色泛*、舌苔*腻、头部浮肿、小便起泡等问题,这是湿热、上火、肾根受损的直接表现。为什么*芪水会伤肾呢?
*芪有不同的炮制方式和食用办法,入药和调理也要因人、因时、因病而异:
1、*芪有4种炮制和使用办法:
切片生*芪,清肺利水、除疮消肿、固表止汗;蜜炙*芪,补肺虚、治血弱;炒*芪,用于调理脾虚腹胀;酒炙*芪,用于肺寒、气虚、中气下陷。所以,不同方法制作的*芪用于不同的场合,乱用、错用不仅无效,可能有副作用。
2、*芪补气,有长处也有短处:
能助气向上拔、向外浮,对于固摄不住的脏器、营卫失调的气虚、生疮久治不愈的皮肤,效果很快显现出来。但*芪升发的气,是短期的、突然冒起来的,不是长期的,而且气疏散不及时还会拥堵,带来气滞、急喘、久咳的问题。出现气滞,一般是*芪用超量了,有点像“拔肾根”。
3、*芪说到底还是药,有的人能用,有的人不能用:
能用*芪的人有5类: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银屑病、脾肺气虚。
不能用*芪的人有5类:辨证为肾阴虚的人、湿热缠身和热*炽盛的人、处于感冒发烧期间的人、怀孕和哺乳期的妇女、经期女性。
有的人*芪泡水喝,是为了减肥、补气、益肺,更要辨明症状、体质和时间才能用,否则就会加重不良影响,时间长了,慢慢累积成过敏、疹子、上火、浮肿等问题。
但总体看,*芪的药用效果是经过千百年沉淀验证的,只要不乱用,效果还是不错的。
至于近些年被诟病的“中药伤肾”、“中药致肾中*、肾衰”等问题,连一些常用药、网红药也中招,主要是没有把“是药三分*”当一回事,没有辨明药物的*性、或者用药剂量过大、或者服用方法错误,任何药材都有适用人群、不适用情形。
中药伤肾、引起肾功下降、肾中*,通常是植物药多见,但动物药和矿物药种类也不少,如4类:
1、含生物碱、蛋白类和苷类的中药,如雷公藤、北豆根、益母草、巴豆、贯众等。
2、含酸、酚和挥发油类的中药,如马兜铃酸、土荆芥、天仙藤等。
3、动物类中药,如含斑蝥素的动物药材、鱼胆、蝉蜕等。
4、矿物类中药,如雄*、砒石、朱砂、明矾等。
这些中药材通过现代药理分析,证实有影响肾功、可能引起肾损害的成分,但只要剂量安全、科学炮制、合理配伍、熬煮减*,仍然是良药,怕就怕在乱用、滥用、大量用。
而引起肾受损的问题,离不开4个方面:
1、量没控制住,量大造成误用,肾脏排泄不及,药物过浓而伤肾。
2、伤肾成分无法消减和祛除,比如马兜铃酸类药材,通常造成不可逆的肾损伤。
3、中药有小*、大*,但配伍失误,而且吃的时间比较长,给肝脏、肾脏带来影响。
4、中药自带重金属,容易沉积,反复对肾小球、肾小管带来伤害。
日常选用中药,必须辨证明确,遵医嘱服用,不乱用,不自以为是,防止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