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伤寒杂病论麻黄汤白话文解析经方理论实
TUhjnbcbe - 2023/10/29 17:09:00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汤主之。

这一条八个症状,一般学习者常归纳为“麻*八证”。这八个症状是麻*汤常常要面对到的主证。麻*除了八证之外,还有所谓的“麻*九禁”,就是麻*汤有九个禁忌。

有这八个症状你才容易找到它是麻*汤证。有很多体质的人是不能使用麻*汤的,我们也是要晓得。要从正面去学习这个方剂好的一面,也要从反面去学习这个方剂危险的一面。

太阳病的头痛发热,头痛要给它打个三角,就是说头痛是麻*汤证可以有的症状,但不是一定会有,有的几率大概一半吧。发烧大概是三角跟圈之间,还不能打星星。就是说发烧,是大可能会的,但也不是一定会发烧。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这一堆,同学就不用把它想得那么复杂了,干脆连头痛都加到一起,就是这里痛那里痛,比较简单。所以这里痛那里痛,在麻*汤的发生机率也是很高的,但是也没有到绝对会发生,所以就打个圈好了。那个痛,你按捏也不确定这个痛处一定在哪里,所以不会因为按它而比较痛或比较不痛,就是这种酸痛感。

“恶风,无汗而喘”,本来张仲景的书如果用“而”这个字,通常下面的症状是很重要的。可是麻*汤证的喘法,一般来讲也不会很明显的意识到。

整天用嘴巴呼吸的,因为鼻子常常塞。不太会觉得嘴巴呼吸是很奇怪的事,因为已经习惯了。就象我今天鼻塞,可能今天晚上我就用嘴巴呼吸,不会特别有感觉。

麻*汤证那个“喘”,其实也是,如果主证发挥得很淋漓尽致,就像闹气喘一样,那当然知道他在喘;但有的时候感觉是,好像呼吸变得浅浅的,吸气的量不太够,它个很好的辩证点。可它的存在方式不是那么夸张,所以必须你有意识的去感觉一下。

其实无汗跟喘,根本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前面在伤寒论的一开始的大分类,就已经分出了桂枝证和麻*汤证的最大区块。脉浮缓,有汗,恶风——是中风。脉浮紧,无汗,恶寒——是伤寒。所以当皮肤表面有寒邪钻进来,身体的卫气就会很紧张。很怕再有邪气钻进来,卫气就赶快关闭所有门窗,关闭了之后已经放进来的邪气,就关在里面出不去了。身体的抵抗力也是好意,它要做好事,可是在有的时候这个好意反而误事。

在年流行SARS的时候,流行一句话:这个病,抵抗力越好的人得起来越严重。这其实就是典型的麻*类方的症状。因为卫气越够,平常多运动,比较壮实的人,一旦邪气进来,它全部门窗紧闭,把邪气束在里面的力道反而是更强。所以有一种说法,麻*汤,大青龙汤方剂的症状,往往是身体比较强壮的人,比较容易得。因为身体比较不强壮的人,肌腠非常疏松的人,到夏天的时候如果不喝很多水,根本连尿都尿不出来,因为水被呼吸跟体表都蒸发完了。这种人,要得麻*汤证的话,说明最近身体不错。肌腠疏松的人感冒,直接就是落汗不止的桂枝附子汤证。这样的逻辑还是存在的。

从另外一个逻辑看,寒邪跟风邪,能量是不一样的。风邪的勾芒之气,它进来是散乱的,像水波一样,弥漫在皮肤表面,钻得不深。历代医家解释说:风为阳邪。寒气是阴邪。那阳邪跟卫气比较同类,在体表钻。可阴邪跟身体的寒水之气比较同类,卫气是阳的话,营气就是阴,经脉里面的气,血管里面的气。它就会比较喜欢往同类的地方钻,所以寒邪钻进来,就一定钻得比较深,它就会停留在血管里,经络里,骨节缝里,因为骨头属肾,肾属寒水。

小青龙汤证是寒邪钻进来以后,发现人的肺里面有一兜冷水,它就不用再钻了,这边就有同类了,然后邪气就跑到肺里面去了。气真的会有同气相求的现象。虽然我们完全不能明白它实际上是什么东西,但是在生命的体验里面会觉得:中国这套医学中的玄学,在操作上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寒主收引,如果寒气粘到身体某个地方,那个地方的气就会被寒气粘住,收住。那个地方就不通了,不通就会痛。所以桂枝汤证的风气是淡淡的,没办法对身体造成那么大的阻抗效果。但寒气就像钉子一样,钉住了。所以身体会有这种酸疼的感觉出现。所以葛根汤证,桂枝汤证都不需要有酸疼,或者是它的酸疼都好像运动过后那种酸疼,淡淡的,人倦倦的。但麻*汤证的酸疼就是腰酸背痛,风湿痛那种感觉。当然风湿痛会更痛,麻*汤证不会那么痛。

汗孔固闭起来了。人的身体也是要靠皮肤呼吸的,皮肤跟肺都是呼吸器官,皮肤跟肺也是相表里的。卫气把身体毛孔闭起来,身体就会觉得发闷了。这个发闷就会表现在喘,肺会觉得,好像光靠呼吸不太够了,所以它会比平常更用力的呼吸。这个毛孔闭起来,是皮肤没有湿气,摸起来干干的。跟你平常的身体感比,比平常的同状态下要干。

恶风,其实写恶风不是那么恰当,麻*汤证的恶风当然会有,但它的主证其实是恶寒。恶寒里其实也就包含了恶风的感觉。只是桂枝汤证的恶风的感觉是,吹到风的时候会觉得不舒服,不喜欢。而麻*汤证的人吹到风当然也不喜欢,但最主要的感觉是:会觉得身体发冷。

一个典型的麻*汤证,会看到一幕很好玩的景象,就是你帮他量体温,一看39度半,需要赶快敷冰枕,但他整个人却缩在棉被里颤抖,说好冷好冷!即使烧到39度半,也要裹棉被,这个身体感是属于太阳表证的身体感。

如果到了少阴病,真武汤证,也是怕冷要裹被。但他是从里到外都冷掉了,反而没有那么剧烈的怕冷的感觉。麻*汤证怕冷怕得厉害,其实是属于太阳表证。身体里面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完全失温,所以会觉得很激烈。所以裹棉被裹得最凶的,不见得是三阴里证,反而是太阳表证,麻*汤证的人。这样的感觉要记得,这是严重的麻*汤证,很容易看到的。怕冷的感觉有90%的出现频率,但是不能说是绝对。

麻*汤证绝对出现的是“脉浮紧,无汗”。以这两个状况来看,就要开始找:是麻*汤证还是大青龙汤证?从脉浮紧,无汗的几个症状里面去找。

麻*汤里,麻*放3两,桂枝放2两,只是吃一碗的话,就乘以零点一来煮,如果要煮三碗备用的话,就乘零点三。杏仁70个,有人做过测量,差不多10个杏仁是4克的,所以70个杏仁大概是28克,现在剂量大概八钱左右,同学自己看着办,差不多就好。

麻*汤的邪气,不太像是桂枝汤证的邪气是面状的。而比较像是点状的,所以不放姜枣。如果寒邪大到形成面状,用大青龙汤的话,就要放回姜枣。姜枣就是调和营卫,枣入营,姜出卫就成为面状的驱邪。

麻*跟杏仁同用,大概有2个角度的思考,第一,杏仁是一个定喘的药,张仲景的方里面,杏仁经常跟喘字一起出现,喘跟咳一起出现的是细辛干姜五味子,不是杏仁麻*。

麻*汤开体表,其实等于开肺,有一些经方家会说,麻*汤证是肺系感冒,处于肺脏,这么说也是没错的。所以麻*在开肺的时候,杏仁在降肺,能让肺气不要被麻*掀起来,平定肺的状态,是杏仁跟麻*反佐的思考。

第二个思考,是倪海厦院长提出来的,桃仁能把气分中的能量放到血分去打淤血。杏仁是把心脏的能量拿到肺脏来用。麻*是从心脏之中把阳气发出来的药,那要帮忙把心脏的阳气搬到肺脏来发,杏仁就有这个功能,所以杏仁是帮麻*转移人体阳气的,转输的药物,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它还是可以的,所以用麻*三两来发阳气的时候,就要用到70个这么多的杏仁去帮助它。

相反麻*的力道受到石膏的牵制后,变得比较少的时候,杏仁就可以少一点,大概有这样的思考存在。

那麻*汤里既然有麻*这么好的发寒邪的药了,为什么还要桂枝呢?大概也是从2个角度来认识它。一个桂枝会进入人的心阳,驱风邪的药,它本身都具有驱邪的效果,再一个麻*把汗孔开出去,桂枝就可以在里面填塞住血管的正气,让寒气能够逼干净,不要回来,桂枝在里面打底,这是一个思考。

另一个思考是,桂枝2两、甘草1两,几乎是半贴桂枝甘草汤了。桂枝甘草汤是个补充心阳的方。麻*汤既然是个发阳气,损伤心阳的药,那就用桂枝汤补一下心阳,比较有益一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桂枝甘草跟麻*的互动结构也可以的。

麻*汤的煮法,是煮成2碗半,然后每次喝0.8碗,这意味着它煮得比较浓。我们现在经验到的方剂还没有很多,所以同学一时之间不会意识到浓淡的问题。但如果伤寒论的方剂看久了,就会觉得,味道越浓的东西越会入下焦,它的作用点是在人体里面,从比较里面的地方发出来,当然我说比较深、比较里面、比较下面,都是无法量化的、非常抽象的陈述。它的象征性的意思就是:麻*汤这个汤剂,可能要从骨节里面,从身体的深处往外面发,所以这个药汤就稍微弄得浓一点。

甘草1两,用来调和各种药,让药性缓和一点的功能还是在的。喝的时候就不用再喝稀粥了。因为桂枝汤本身不具有发汗力,所以要喝稀粥。但是麻*汤本身具有相当充足的发汗力了,所以就不需要再喝稀粥了,但还是要你盖一下,稍微暖一点帮忙发汗,不然的话汗一出来,着凉了怎么办?

跟桂枝汤差不多,吃了一贴有效就千万不要吃第2碗,这是发表的药基本的要求。比桂枝汤会多一个要求是,很怕吃到肥油。这类东西遇到,药会发不太动。

以科学中药来举例的话,先吃一克半,等20分钟,看他好像还没有动静,没有发汗,就再补1克。其实麻*汤在发汗的时候,身体有一种热的感觉上来,然后变成汗。如果吃下去,过一下有热的感觉上来,就先等着再过5分钟,10分钟会不会有汗出来,如果热的感觉上来,好像什么,就下去了,再补。如果还是没有感觉的话,那就去煮热稀饭,吃一点能够造汗的东西。

为什么要这么小心呢?张仲景他到底是个在中原看诊的医生,北方人的腠理比南方扎实。所以用药稍微猛一点也还好,可是南方人除了腠理稀松之外,大部分还都是阳虚阴实,肾阳不足,一旦发了大汗往往就会有很严重的虚脱现象出现,所以南方人吃麻*汤要小心。如果是吃煎剂的话,就要请记得,那一碗喝的时候,慢慢喝,喝到流汗就好了,不要喝得太多。这是麻*汤基本的用法。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杂病论麻黄汤白话文解析经方理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