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三部用药法则详解
TUhjnbcbe - 2024/10/25 16:27:00
武汉白癜风研究所 http://www.qfl168.com/
医者之道,非独依赖于方药之力,然其核心仍在于药物之运用。自古以来,中药学的发展便与医者们的探索与实践紧密相连。汉代《神农本草经》便对药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以四气五味来概括药物之性质,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初步奠定了中药学之基础。唐代《本草拾遗》更进一步,提出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首次将药物与临床辩证相结合,使药物运用更加精准。至元代,《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对药物功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升降沉浮的理论,并对药物进行了归经报使的归类,使药物与方剂、方剂与病症得以统一,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药学体系。药归方,方对证,这正是中医药物学的独特之处,其优势在于整体辩证和药物配伍的精准。若离开了中医理论,中医便失去了其灵魂,中药也会失去其原有的生命力。三部六病学说在中药分类上,强调药不离方,配伍有法,方不离证,辩证规范。这一学说将药物分为温、清、补、泻四种,结合三部的各自特性,划归为十二类,使得药物运用更加科学与规范。正是这些医者的智慧与探索,才使得中药学得以不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依部据证分述如下:

1.表部药证

1.1表热药证。主证:发热恶寒。主药:葛根。功效:辛凉解肌退热。

类证:身热战寒,鼻煽喘急,头项强痛,咽喉红肿疼痛,发痒,口干微渴,或有汗,皮肤瘙痒风疹,脉浮数。

1.1.1疏风清热:菊花、金银花、连翘、薄菏、蔓荆子、苇根、防己、秦艽。

1.1.2清热解毒:大青叶、板蓝根、牛蒡子、地丁、公英、贯众、蚤休、穿心莲、鱼腥草、金果缆、马勃、山豆根。

1.1.3祛风止痒:蝉衣、苦参、浮萍、白藓皮、土茯苓。

1.2表实药证。主证:无汗而喘。主药:麻黄。功效:辛温发汗,解表平喘。

类证:项背强几几,咳喘,机体沉重,鼻塞流涕,脉浮紧。

1.2.1发汗解表:苏叶、防风、荆芥、香薷、葱白。

1.2.2祛风通窍:辛夷、藁本、白芷、苍耳子。

1.2.3止咳平喘:前胡、杏仁、桑白皮、苏子、紫苑、款冬花、枇芭叶、百部、白前、竹

茹、贝母。

1.3表寒药证。主证:手足逆冷,肢节痹痛。主药:桂枝。功效:温阳通络止痛。

类证:四肢疼痛,腰膝酸痛,肢冷畏寒。

1.3.1温阳通络:细辛、羌活、独活、威灵仙。

1.3.2舒经活络:通草、木瓜、伸筋草、松节、蜈蚣、僵蚕、全蝎。

1.4表虚药证。主证:自汗出,恶风,脉沉细或缓。主药:当归。功效:养血和营,通脉活血。

类证:肢乏无力,懒动,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无华。

1.4.1养血滋阴:熟地、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枸杞子。

1.4.2活血和营:赤芍、川藭、益母草、紫草、牛膝、姜黄、桃仁、红花。

2.里部药证

2.1里热药证。主证:发热不恶寒,日晡所发潮热。主药:大黄。功效:泻火清热。

类证:詀语,手足濈濈汗出,口舌生疮,大便脓血,烧心嘈杂。

2.1.1泻热:槟榔、白头翁、马齿笕。

2.1.2泻火:黄连、秦皮、常山、龙胆草。

2.2里实药证。主证:胃家实。主药:芒硝。功效:通腑泻实。

类证:不大便,大便硬,腹胀满,腹痛,心下结硬,苔黄厚,脉沉迟。

2.2.1泻食:番泻叶、芦荟、火麻仁、郁李仁。

2.2.2逐水: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商陆。

2.2.3破血:水蛭、虻虫、蟅虫、山棱、莪术、乳香、没药。

2.2.4导痰:瓜蒂、葶苈子、礞石、浮海石、天竺黄。

2.2.5排石:金钱草、海金砂、石苇。

2.2.6驱虫:使君子、苦楝子、雷丸、南瓜子。

2.3里寒药证。主证:腹冷痛,泄利。主药:干姜。功效:温中祛寒。

类证:腹中冷,下利清谷,自利不渴,时腹自痛。

2.3.1温胃降逆:良姜、吴茱萸、半夏、白芥子、草豆蔻、生姜、藿香、佩兰。

2.3.2暖肠止泻:小茴香、花椒、胡椒、灶心土、艾叶、丁香、益智仁、赤石脂。

2.4里虚药证。主证:腹满便溏。主药:苍术。功效:燥湿健脾。

类证:恶心呕吐,食不下,纳呆,心下痞,下利。

2.4.1健脾化湿:白术、砂仁、薏仁、白蔻仁。

2.4.2行气除满:陈皮、厚朴、大腹皮、木香、香附、枳实、荔枝核、川楝子。

2.4.3化食消滞:鸡内金、六神曲、山楂、麦芽、莱菔子。

2.4.4益气和中:党参、山药、大枣、炙甘草、饴糖。

3.枢部药证

3.1枢热药证。主证:发热或寒热往来,胸中热烦。主药:黄芩。功效:清热除烦。

类证:发热汗出,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口渴热烦,脉洪数。

3.1.1退热降温:石膏、知母、犀牛角、牛黄、竹叶、芦根。

3.1.2清热生津:生地、元参、沙参、天花粉、石斛、玉竹、天冬、麦冬、百合、黄精。

3.1.3清热燥湿:黄芩、黄柏、黄连、栀子、龙胆草、苦参。

3.1.4凉血止血: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

3.1.5平风息痉:牛黄、犀牛角、天麻、钩藤、地龙、珍珠母、琥珀、龙骨、牡蛎。

3.1.6清虚热: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青蒿、白薇、女贞子、旱莲草。

3.1.7清热退黄:茵陈、金钱草、虎杖。

3.2枢实药证。主证:胸满胁痛。主药:柴胡。功效:除满解郁。

类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胸胁苦满,心下支结。

3.2.1宽胸除满:郁金、瓜蒌、乌药、青皮、苏梗、桔梗、升麻。

3.2.2利尿通淋:车前子、茯苓、猪苓、泽泻、木通、滑石、萹蓄、瞿麦。

3.2.3软坚散结:夏枯草、海藻、昆布、王不留、苏子。

3.3枢寒药证。主证:背恶寒。主药:附子。功效:强心壮阳。

类证:身寒怕冷,小便清长,腰膝酸软,阴冷阳痿,脉弦细。

3.3.1强心壮阳:肉桂、仙茅、仙灵脾、鹿茸。

3.3.2温阳壮腰:山萸肉、杜仲、菟丝子、补骨子、巴戟天、淫羊藿、川断、狗脊、桑寄

生。

3.4枢虚药证。主证:心动悸,短气。主药:人参。功效:益气强心。

类证:心慌,心跳,体乏,头晕,脉沉细或结代。

3.4.1补气强心:党参、太子参、五味子、冬虫夏草、黄芪。

3.4.2养心安神:酸枣仁、灵芝、茯神、远志、龙眼肉、朱砂。

3.4.3补精固涩:紫河车、蛤蚧、胡桃仁、黄狗肾、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

附:药性分类归纳总结大全集

一、解表药

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因表证可分风寒、风热两种,故解表药根据作用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两类。

1、辛温解表药归类歌诀

辛温解表麻黄荆,桂枝白芷苏防风,

藁本细辛夷香薷,羌活芫荽生姜葱。

注:辛温解表药:味辛性温,发汗力强,适用于风寒表证。

常用的药物有:麻黄、荆芥、桂枝、白芷、紫苏、防风、藁本、细辛、辛夷、香薷、羌活、芫荽、生姜、葱白等。

2、辛凉解表药归类歌诀

辛凉解表薄荷蝉,桑叶菊花牛蒡蔓,

葛根升柴浮萍豉,外感风热痘疹验。

注:辛凉解表药:味辛性凉,发汗力弱、但有退热作用、适用于风热表证。(有的药物取其发散作用可透发痘疹)常用的药物有:薄荷、蝉蜕、桑叶、菊花、牛蒡子、蔓荆子、葛根、升麻、柴胡、浮萍、淡豆豉等。

二、止咳化痰平喘药

凡能减轻或消除咳嗽、痰、喘的药物,统称为止咳化痰平喘药。可分为温化寒痰、清化热痰和止咳平喘三类。

1、温化寒痰药归类歌诀

温化寒痰药温性,适用寒痰湿痰证,

皂角半夏天南星,白前芥梗覆花用。

注:温化寒痰药:药性多温,适用于寒痰,湿痰证。

常用的药物有:皂角、半夏、天南星、白前、白芥子、桔梗、旋覆花等。

2、清化热痰药归类歌诀

清化热痰药性寒,咳痰不爽黄稠粘,

药用瓜蒌贝母茹,胖海浮石竺昆布。

注:清化热痰药:药性多寒凉,适用于热痰证以及由痰热所致的癫痫,惊厥等证。

常用的药物有:瓜蒌、贝母、竹茹、胖大海、海浮石、礞石、天竺黄、昆布等。

3、止咳平喘药归类歌诀

止咳杏仁马兜铃,紫菀冬花杷叶能,

百部白前胡桑皮,平喘麻花果葶龙。

注:制止或减轻咳嗽的药物有:杏仁、马兜铃、紫菀、款冬花、枇杷叶、百部、白前、前胡、桑白皮等。

常用的平喘药物有:蜜麻黄、洋金花、白果、葶苈子、地龙等。

三、清热药

清热药,性偏寒凉,味多苦甘,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能直折实火,有的药还有滋阴降火的作用,主要适用于发热性疾病、疮痈肿毒及内热炽盛之里热证。由于药性不同,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四类。

1、清热泻火药归类歌诀

清热泻火知母膏,芦根寒水石青蒿,

目赤肿痛贼苎花,苦丁葙精夏明砂。

注:清热泻火药:多入气分,适用于气分实热证。

常用的药物有:知母、石膏、芦根、寒水石、青蒿等。

适用于目赤肿痛实火证的药物有:木贼草、密苎花、苦丁香、青葙子、谷精草、夏枯草、夜明砂等。

2、清热解毒药归类歌诀

清热解毒双花连,公地板青黛齿苋,

败酱半边枝莲翁,豆射红藤土苓蔹。

注:清热解毒药:适用于丹毒、毒痢、疔疮、痈肿、喉痹、痄腮等热毒引起的病症。

常用的药物有:双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板兰根、大青叶、青黛、马齿苋、败酱草、半边莲、半枝莲、白头翁、山豆根、射干、红藤、土茯苓、白蔹。

3.清热凉血药归类歌诀

清热凉血养阴液,血热妄行热阴虚,

药用犀角玄参地,紫草牡丹地骨皮。

注: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的作用。有的药还兼有养阴滋液的作用,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血热发斑及阴虚发热等证。

常用的药物有:犀角、玄参、生地、紫草、牡丹皮、地骨皮等。

4、清热燥湿药归类歌诀

清热燥湿多苦寒,治黄痢淋疮火眼,

耳痛流脓芩柏连,栀胆苦秦茵病痊。

注:清热燥湿药:性味多为苦寒、适用于湿热并见的病证,如阳黄、痢疾,淋浊、疮痈、火眼、耳痛流脓等。

常用的药物有:黄芩、黄柏、黄连、栀子、龙胆草、苦参、秦皮、茵陈等。

四、祛湿药

凡能祛除湿邪的药物称为祛湿药,由于湿邪所在的部位及药物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祛风湿、芳香化湿、利湿药三类。

1、祛风湿药归类歌诀

祛风湿羌独威灵,防己豨莶蛇寄生,

秦艽桐皮瓜鹳草,加皮络石海风藤。

注:祛风湿药: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活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证。

常用的药物有:羌活、独活、威灵仙、防己、豨莶草、白花蛇、乌蛇、桑寄生、秦艽、海桐皮、木瓜、老鹳草、五加皮、络石藤、海风藤等。

2、芳香化湿药归类歌诀

芳香化湿佩藿香,砂仁白草蔻朴苍,

湿盛困脾脘腹胀,食减呕吐服安康。

注:芳香化湿药:性味多属辛温香燥,有芳香辟浊化湿的作用。适用于湿盛困脾所致的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呕吐泛酸、苔腻脉滑等症。也可用于治疗暑湿及湿温证。

常用的药物有:佩兰、藿香、砂仁、白豆蔻、草豆蔻、厚朴、苍术等。

3、利湿(利尿)药归类歌诀

利湿泽车猪茯苓,金砂钱薏滑木通,

萹瞿通草瓜腹皮,石萆冬豆肤子宜。

注:凡能通利小便、渗利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湿药,亦称为利尿药。本类药物性味多甘淡寒,作用缓和,适用于水湿停蓄体内产生的多种疾病。如水肿、风湿、淋浊、黄疸、疮疹等。

常用的药物有:泽泻、车前子、猪苓、茯苓、海金砂、金钱草、薏苡仁、滑石、木通、萹蓄、瞿麦、通草、冬瓜皮、大腹皮、石韦、萆薢、冬葵子、赤小豆、地肤子等。

五、温寒药归类歌诀

温寒桂附良干姜,吴萸川椒丁茴香,

里寒吐泻腹冷痛,大汗昏厥能回阳。

注:凡药性温热,能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寒药。有的药物还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可用于大汗不止,神昏肢厥,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常用的药物有:肉桂、附子、高良姜、干姜、吴茱萸、川椒、丁香、小茴香等。

六、理气药归类歌诀

理气类药疏气机,乌药实壳青陈皮,

木沉香附朴郁金,川楝荔枝薤元蒂。

注:凡能调理气分、疏畅气机、治疗气滞、气逆、气郁等病症的药物,统称为理气药。

常用的药物有:乌药、枳实、枳壳、青皮、陈皮、木香、沉香、香附、厚朴、郁金、川楝子、荔枝核、薤白、元胡、柿蒂等。

七、理血药

凡能制止出血、疏通血脉或消散瘀血的药物,称为理血药。根据药物的作用可分为止血药,活血化瘀药两类。

1、止血药归类歌诀

止血仙鹤草三七,茜草槐花大小蓟,

茅根侧柏叶地榆,棕榈血余炭白及。

注:止血药大都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适用于各种出血,如吐血、咳血、尿血、便血、崩漏以及外伤出血等。

常用的药物有:仙鹤草、三七、茜草、槐花、大蓟、小蓟、白茅根、侧柏叶、地榆、棕榈炭、血余炭、白及等。

2、活血化瘀药归类歌诀

创伤瘀痛癥瘕痈,产后瘀腹痛闭经,

活血棱莪川桃红,乳没丹紫参血藤,

益母泽兰姜蒲黄,灵脂山甲不留行,

皂刺水蛭虻鳖虫,寄奴苏木骨然铜。

注:活血化瘀药,适用于创伤、瘀痛、癥瘕、痈肿、产后瘀血腹痛、痛经、闭经等证。

常用的药物有:三棱、莪术、川芎、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丹参、紫参、鸡血藤、益母草、泽兰、蒲黄、姜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皂角刺、水蛭、虻虫、地鳖虫、刘寄奴、苏木、骨碎补、自然铜等。

八、泻下药归类歌诀

攻下大黄芒硝番,润下蜜麻郁李仁,

逐水巴豆霜牵牛,芫花大戟商陆遂。

注: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粪便排出,泻水消肿的药物,统称为泻下药。可分为攻下、润下、逐水药三类。

1、攻下药:性味多苦寒、药力较猛,适用于宿食积滞,实热壅滞,大便不通的里实热证。

常用的药物有:大黄、芒硝、番泻叶等。

2、润下药:多为植物种子或果仁,富含油脂,具有润肠的作用而使大便易于排出,药力缓和,适用于年老体弱,胎前产后,或久病之后由于血虚或津液不足所致的便秘。

常用的药物有:蜂蜜、火麻仁、郁李仁等。

3、逐水药:性味多辛温或苦寒,作用猛烈,适用于重证水肿、胸腹腔积液等证。

常用的药物有:巴豆霜、牵牛子、芫花、大戟、商陆、甘遂等。

九、芳香开窍药归类歌诀

芳香走窜通关窍,窍闭抽搐突昏倒,

冰片牛黄凉开妙,菖苏射香温开药。

注:凡气味芳香,善于走窜,能起到通关开窍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开窍药。适用于闭证。因闭证分为寒闭与热闭两种,故开窍药分为温开和凉开两类。

凉开窍药:适用于热闭证。由于邪热内陷心包、阻闭心窍,或兼有肝风内动、风热内闭,均可成为热闭证。

证见高热神昏,谵语抽搐,舌红绛、苔黄、脉数等症。

常用的药物有冰片、牛黄等。

温开窍药:适用于寒闭证。由于寒邪或湿痰闭阻心窍而成寒闭证,证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苔白脉迟等症。

常用的药物有:石菖蒲、苏合香、麝香等。

十、安神药

凡具有镇静安神作用的药物,称为安神药。因心神不宁之病有虚实之分,故安神药根据作用不同可分为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两类。

1、养心安神药归类歌诀

阴血不足神不宁,心烦不眠悸怔忡,

养心安神枣柏仁,夜志合欢夜交藤。

注:养心安神药均为植物药,适用于阴血不足所致的心神不宁,心烦不眠,心悸怔忡等症,多属虚证。

常用的药物有: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花、夜交藤等。

2、重镇安神药归类歌诀

重镇安神神不宁,躁动惊癫之实证,

磁石朱辰砂琥珀,龙牡珍珠生铁落。

注:重镇安神药,多属金石介壳类药物,取其质重能镇的作用,适用于心神不宁,躁动不安,惊痫,癫狂等实证。

常用的药物有:磁石、朱砂(或辰砂)、琥珀、龙齿(或龙骨)、牡蛎、珍珠母、生铁落等。

十一、平肝息风药归类歌诀

平肝息风龙牡藤,天麻蒺藜赭决明,

蜈蚣蝎蚕羚地龙,肝风内动可收功。

注:平肝息风药:分别具有平肝潜阳,镇痉息风的作用,一般属于金石介壳类药物具有平肝潜阳的作用。属于虫类药物具有镇痉息风的作用。应用时应根据病情而选择。

常用的药物有:龙骨、牡蛎、钩藤、天麻、白蒺藜、代赭石、石决明、蜈蚣、全蝎、僵蚕、羚羊角(或山羊角)、地龙等。

十二、补养药

凡能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为补养药。虚证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故补养药根据作用的不同而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1、补气药归类歌诀

气虚神疲倦气短,食欲不振晕汗懒,

补气参芪黄精草,山药白术扁豆枣。

注:补气药适用脾肺气虚之证。气分不足,会出现神疲体倦、气短、食欲不振、头晕自汗、懒言声低,甚则出现内脏下垂等症。

常用的药物有:人参、党参、黄精、甘草、山药、白术、扁豆、大枣等。

2、补血药归类歌诀

补血归地首乌芍,圆肉紫河车阿胶,

血虚面唇指甲白,晕眩乏悸经不调。

注:补血药,适用于血虚证,血分不足,则出现面唇指甲淡白、头晕目眩、疲乏心悸月经不调,经少色淡或闭经等症。

常用的药物有:当归、熟地、何首乌、白芍、桂圆肉(龙眼肉)、紫河车(胎盘)、阿胶等。

3、补阴药归类歌诀

补阴沙玄参牛膝,二冬斛竹合枸杞,

旱莲女贞潼蒺藜,龟鳖桑葚寄生萸。

注:补阴药:具有养阴、增液、润燥的作用、适用于阴虚液亏诸证。阴虚生内热、故主要有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咽干等症。

常用的药物有:沙参、玄参、牛膝、天冬、麦冬、石斛、玉竹、百合、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潼蒺藜、龟板、鳖甲、桑葚、桑寄生、山茱萸等。

4、补阳药归类歌诀

补阳苁蓉鹿巴戟,锁阳杜仙茅灵脾,

胡桃益智菟丝子,续断狗脊蛤骨脂。

注:补阳药、以补肾阳为主,一般具有壮阳、补益精髓、强筋壮骨的作用。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阳痿,滑精、腰酸腿软、小便频数、遗尿、五更泄泻、以及肾不纳气引起的虚喘。阳虚生外寒,故主要有畏寒肢冷的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肉苁蓉、鹿茸、巴戟天、锁阳、杜仲、仙茅、仙灵脾、胡桃仁、益智仁、菟丝子、续断、狗脊、蛤蚧、补骨脂等。

十三、消导药归类歌诀

饮食不节消不良,食滞胃肠脘腹胀,

食减嗳酸恶心吐,消导三仙谷金菔。

注:凡能帮助消化、促进食欲、消导积滞的药物,称为消导药。主要用于饮食不节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滞胃肠、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嗳腐吞酸、恶心呕吐等症。

常用的药物有:焦三仙(即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谷芽、鸡内金、莱菔子等。

十四、固涩药归类歌诀

固涩浮麦果芡实,樱倍盆味楞诃子,

桑蛸伏龙牡粟壳,肉蔻梅贼骨石脂。

注:以收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固涩药。这类药物分别具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血、止带和止咳的作用。故分别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遗精早泄、多尿遗尿,崩漏带下,久咳不愈等证。

常用的药物有:浮小麦、芡实、金樱子、五倍子、覆盆子、五味子、瓦楞子、诃子、桑螵蛸、伏龙肝、煅龙骨、煅牡蛎、罂粟壳、肉豆蔻、乌梅、乌贼骨、赤石脂等。

十五、驱虫药归类歌诀

驱虫槟虱榴楝皮,君瓜榧子雷芜荑,

根据患者体强弱,因虫种类选择药。

注:凡有驱除或杀死肠内寄生虫作用的药物,称为驱虫药。使用驱虫药时,必须注意患者体质的强弱和肠内寄生虫的种类而选择相应的药物。

常用的驱虫药物有:槟榔、鹤虱、石榴皮、苦楝根皮、使君子、南瓜子、榧子、雷丸、芜荑等。

十六、外用药归类歌诀

外用儿茶硫雄黄,轻粉血竭露蜂房,

硇硼砂矾炉马前,信石斑蝥蟾蛇床。

注:外用药:是外科用于涂、敷、擦、洗的药物。这类药物分别具有杀虫解毒、活血祛风、消肿散结、化腐排脓、收敛止血、生肌收口等作用。

分别适用于皮肤瘙痒、湿疹、疮痈、痔疮、瘰疬、肿瘤、蛇虫咬伤、跌打损伤等症。因本类药物大多具有毒性,使用不慎,容易引起中毒,故须慎重使用。这类药物是以外用为主,但其一部分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也可内服。

常用的外用药物有:儿茶、硫黄、雄黄、轻粉、血竭、露蜂房、硇砂、硼砂、明矾、炉甘石、马前子、信石、斑蝥、蟾酥、蛇床子等。

#深度好文计划#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部用药法则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