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第十八章六经在经
TUhjnbcbe - 2024/10/25 16:28:00

我们前面讲的聚类法有个口诀:三阳在经在腑,三阴寒化热化。“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三阳是阳气所主,所以三阳的在经证更重要;“阴者,藏精而起亟也”,三阴属脏,所以三阴的里证更重要。口诀突出了六经发病及转归的基本规律,是为了方便我们学习,易于临床操作。实际上,六经都有在经证,是三阳在经在腑,三阴在经在脏。现在,我们完整讲解六经在经。

先讲六经表里。六经为病的表里关系,即在经与在里。一般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从证候表现的部位上划分六经在经在里,在经指出现在躯体的六经在经证,在里指出现在胸腹腔的六经在里证。我们知道,五脏六腑都在胸腹腔中,胸腹腔以外,《伤寒论》称为“经”、“表”、“外”;胸腹腔以里,《伤寒论》称为里。比如太阳蓄血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下面一句是“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明确提出了太阳经证和太阳里证,太阳里证指太阳的蓄水证和蓄血证,而这一条是指蓄血证。再比如“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此处的“外”是阳明在经的意思。所以,“经”和“外”都指躯体,也就是胸腹腔以外的地方。

第二种解释是把六经作为整体来看待的表里关系,也就是“六经表里”,表专指太阳表证,少阳是半表半里,阳明以后都是里。如“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条说明白虎汤不能用来治疗“表证”,这里的“表证”是个狭义的概念,即太阳在经证。所以,六经各有在经在里,而六经在经中,只有太阳的“在经”称之为表,而少阳称半表半里,阳明以后统称为里。再比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无证”指什么呢?指的是没有里证。又如,“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里的“内”与“外”相对,也是“里证”的概念。

大家理解了六经表里的第二种解释没有?表专指太阳表证,半表半里指少阳,阳明以后为里。但是六经的每一经都有在经和在里的区别,这两种解释是并存的、是不矛盾的。

后世许多医家混淆了《伤寒论》六经表里的概念,认为六经都有表里,都有类似于太阳表证的那个表证,这是错误的。《伤寒论》讲的表证,是特指太阳表证。我们反复讲“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五行运化六气”指什么?指五脏以经络为通道,以气血精津液为原料,通过气化的过程,产生风寒火热燥湿。其中运化的通道就是经络,而六经内连脏腑(三阳连腑,三阴连脏),外连躯体(胸腹腔以外的部分),所以我们说六经都有在经,但是只有太阳在经才是指狭义的表证,才是《伤寒论》讲的表证。

所以准确地讲,所谓的“经”是指我们的胸腹腔以外,脏和腑是指我们的胸腹腔以内。三阳在经在腑,三阴在经在脏;三阳在经有寒化、热化的区别;三阴在脏也有寒化、热化的区别。下面,我们按每条经来讲六经在经。

—、太阳在经

太阳在经的主方是麻黄汤和桂枝汤。大家一定要去思考:桂枝汤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处方?太阳在经为什么用桂枝汤?我们讲太阳病篇的时候已经详细地讲过。

二、少阳在经

少阳在经的主方是四逆散,它的症状是什么呢?是躯体症状,也就是四肢逆冷。临床上摸到手背冷的时候,直取少阴要用附子,或者取厥阴;还有一种手背冷的情况是少阳病,少阳的阳气郁闭导致的四逆。《伤寒论》条文中写的是“少阴病四逆”,这种写法是类证鉴别。少阴病篇说是少阴病,实际上这个病是个少阳在经。四逆散证有或然证,“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这些或然证都是里证,可以有、可以没有。如有或然证怎么办?“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柴胡不配伍附子,怎么这里又配伍附子了呢?“腹中痛加附子一枚”,四逆散加附子是《伤寒论》中唯一用柴胡配伍附子的处方,加附子是取其镇痛。大家注意观察,有些患者平时不疼痛不会四逆,疼痛时脉弦四逆,一疼起来手脚就冷了,就出现了四逆证的情况,临床上这种情况非常多见。为什么不用桂枝呢?桂枝虽然也能温通经脉,但是附子的镇痛作用比桂枝强,具有强烈的镇痛解寒作用,这是四逆散见腹痛、脉弦、四逆不用桂枝的原因。所以,我们在温阳时一定要注意辨别:平时少阴阳虚的人如果见肝郁,那是厥阴病;而急症时出现四逆的人,平时是没有四逆的。

三、阳明在经

阳明在经的主方是白虎汤,阳明在经兼里证的处方是白虎加人参汤。比如“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四、太阴在经

太阴在经是哪个处方呢?是桂枝汤。我们看《伤寒论》中的相关条文:“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其中“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脾主肌肉,所以在经的症状会出现四肢烦疼;“脉浮”是桂枝汤的特点,太阴病的脉浮,是浮大无力,或者是浮缓脉;“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用桂枝汤。太阳病篇讲的“桂枝本为解肌”,跟这里四肢烦痛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因为脾主肌肉。

桂枝汤是太阴病在经的处方,为什么又归到太阳病里了呢?我们看《伤寒论》太阳病篇对桂枝汤的论述,“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脉浮弱”,弱脉为什么要用桂枝汤呢?因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这是桂枝汤证的机理。阴阳脉法篇讲,阳脉浮阴脉弱,阳脉主表,阴脉主里,也就是寸和尺的关系。“阳浮者热自发”,阳浮因为有表证,所以“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汗自出”不是因为表证,是因为阴弱而自汗,这里的阴弱是指里虚,不是指阴虚。服桂枝汤要啜热稀粥以助胃气,热稀粥有养脾胃之气的作用。

我再举一个例子:“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个处方与葛根汤单纯在药物组成上的区别很小:一个用葛根,一个用石膏。桂枝汤证化热后怎么治疗?“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即桂枝汤加上麻黄和石膏;如果转到阳明,完全热化了,用白虎加人参汤。大家注意,“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烦渴、脉洪大、大汗就是病转阳明了,要用白虎加人参汤。为什么加人参?因为脾虚,人参定在至阳穴,独证是背恶塞。

再看三条,第一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脉沉迟者,定位在左关,加人参是因为兼有脾虚。第二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这是兼里证的腹痛,方剂变化就是由桂枝汤化裁成小建中汤。第三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表里双解用的是理中丸加桂枝。由此可见,当桂枝汤兼里证时,《伤寒论》中给了三个处方:第一个处方,如果左关沉,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第二个处方,如果表里不解,外面表证未解,里面协热下利,心下痞硬,用桂枝人参汤主之,也就是理中丸加桂枝。第三个处方,如果伴腹痛,阳脉涩,阴脉弦,用小建中汤。三个处方的区别:第一个是身痛,第二个是下利,第三个伴有腹痛。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有三个理由可以证明桂枝汤是太阴在经的处方:第一从症状上看,“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手足自温”,这是在太阴病篇的内容。太阳病篇也讲“桂枝本为解肌”,而太阴脾主肌肉。第二从脉象上看,脉阳浮而阴弱,用桂枝汤,其中阴弱指里虚。第三从服药方法上看,服桂枝汤后要啜稀粥,也说明了它本质上是太阴脾虚。

桂枝汤是太阴病的处方,为什么放在太阳病篇呢?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就较为容易:这是因为太阳在经分伤寒和中风,凡用桂枝汤的人都是素体脾虚的人。《金匮要略》中讲桂枝汤证的虚劳“面色薄”,形体“酸削不能行”,素体脾虚的人得了感冒,往往表现为桂枝汤证。所以,桂枝汤是专门治疗脾虚之人外感的处方,如果脾虚的人感冒后桂枝汤的力量不够,就加人参,甚者用理中丸加桂枝;如果有腹痛的,用小建中汤。服桂枝汤后还要喝热稀粥来帮助桂枝汤发汗。

说到桂枝汤的发汗法,我父亲有一个处方也能促进患者迅速发汗,就是“阿司匹林白糖米浆汤”,这是从张锡纯的方子化裁来的。用阿司匹林来发表,用米浆代替桂枝汤的热粥来健脾,用白糖补充血糖有助于发汗,三者合用增强了发汗作用。

通常认为,卫气是上焦卫外之气,太阳病应属上焦,而出现桂枝汤证的都是素体中焦脾虚之人,脾虚却是病在中焦,那么桂枝汤与卫气是什么关系呢?其实,卫气的来源有三个说法:一说卫出上焦,一说卫出中焦,一说卫出下焦。首先,我给大家举一例条文说明卫出上焦,比如新感引动伏饮的“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这是麻黄汤兼里证。由于兼水气,出现“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用“小青龙汤主之”,这条的内容就是我们讲的卫出上焦。其次,卫出中焦,多见于气虚外感,就是我们讲的桂枝汤。正常人感冒之后一般是麻黄汤证,只有伴气虚的人才有机会用桂枝汤。最后,卫出下焦,多见于阳虚外感,如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或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很多人争论卫气究竟来源于哪里?其实上、中、下三焦都和卫气有关系。所以我们讲“气升水布,火降血下”,讲了肺脾肾三脏与气升的关系、与水布的关系。

五、少阴在经

少阴在经的主方是麻黄附子甘草汤。我们来看《伤寒论》中的条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三阴在经在脏,这条的“无证”就是指没有里证、没有脏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这两条都是不兼里证。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由这两条可知少阴病如有里证,救里用四逆汤。

六、厥阴在经

厥阴在经的处方是当归四逆汤,“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如兼有里证,“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六经皆有经证,是指六经表里的问题;六经的表证仅仅限于太阳,只有太阳有表证,半表半里是少阳,阳明以后都是里。《伤寒论》中讲的表证都指的是太阳表证,其他各经的经证叫作“在经”,张仲景把胸腹腔以外的证候都定为在经,胸腹腔以内的证候定为在里,在里就是在脏和在腑。如“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用白虎加人参汤,虽然白虎汤是阳明在经,但是它没有表证。

我们反复强调的“五行运化六气”,就是以经络为通道,经络在外连接体表,在里连接脏腑。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六经表里的含义,“六经在经”是指《伤寒论》的六经外证、经证,而“在脏在腑”是指《伤寒论》的六经的里证。只有太阳经证能够称为“表证”,而少阳是半表半里,阳明以后都是里。下面是完整呈现给大家的口诀:“三阳在经在腑,三阴在经在脏,三阳在经寒化、热化,三阴在脏寒化、热化”。为什么三阳强调在经?因为阳气者,卫外也,所以三阳是以在经为主。三阴为什么强调在脏?因为阴在内,在脏易于表现为寒化和热化。

七、六经兼里

太阳在经用麻黄汤,兼有里饮则用小青龙汤。

少阳在经用四逆散,兼有里证是指四逆散加减法里的或然证。

阳明在经用白虎汤,如果兼有里证则加人参健脾,用白虎加人参汤。

太阴在经用桂枝汤,桂枝汤虽然出现在太阳病篇,但它是治疗气虚外感的太阴病方;如果兼里证,伴有身体疼痛的用桂枝新加汤,伴有下利的用桂枝人参汤,伴有腹痛的用小建中汤。桂枝汤治表虚证,如果化热了用白虎加人参汤;麻黄汤治表实证,化热以后用白虎汤。为什么桂枝汤治疗表虚证呢?依据来自“卫出三焦”理论,卫出上焦,用麻黄汤,夹饮用小青龙汤;卫出中焦,用桂枝汤;卫出下焦,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太少两感证兼有里证的用四逆汤。

厥阴在经用当归四逆汤,兼有里证,内有久寒的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连载写作训练营##抚州头条##中医##今日热点我来评##从今天起记录我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十八章六经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