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百姓富集体强
——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壮大联村集体经济工作纪实
收益.33万元,10个嘎查平均分红10万元以上。
农民增收了,集体增效了,企业发展了,实现了“三赢”局面。
这一切归功于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联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该镇党委把发展壮大联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联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先后争取万元,建设联村集体经济粘玉米加工厂、稻米加工厂、联村集体经济肉牛养殖基地。
粘玉米:赢得增效
有了厚家底才能鼓起农民钱袋子
小小玉米价值大,精深加工促增收。近年来,葛根庙镇转变传统玉米售卖方式,通过发展联村集体经济粘玉米加工产业,给老百姓带来新的增收渠道。
联村集体经济粘玉米加工厂内工人正在包装粘玉米。(摄影:武冬梅)
年以来,该镇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投资万元,共分三期建设了联村集体经济粘玉米加工厂,其中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包括冷库、玉米粒生产车间、厂棚、消毒室、化验室、加工车间厂房、锅炉房,并购置玉米扒皮机、玉米清洗机、玉米蒸煮机、真空包装机,配置粘玉米加工生产线、甜玉米加工生产线各一条。
副镇长薛华飞介绍,粘玉米加工厂带动全镇合作社、农户订单种植粘玉米亩,与传统大田种植相比,每亩粘玉米增收可达余元。
年,联村集体经济首次带来喜人的成果。10个嘎查收益达62.48万元,每个嘎查年均增收6万元以上。加工时节,2个月带动本地农户就业80余人,实现打工增收70余万元。
哈达那拉嘎查借助该加工厂的“东风”,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流转亩土地种植了粘玉米。当年该嘎查党支部利用部分资金设置综合性公益岗位,重点向家庭经济增收困难户倾斜,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
村民手捧粘玉米喜笑颜开。(摄影:武冬梅)
包环柱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我不仅流转了土地,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当上保洁员之后,嘎查每年从集体资金里给我发放余元,这让我的生活有了质的变化。”包环柱高兴地说。
稻米:赢来市场
有了新模式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一台台铲车将水稻原粮送进稻米加工生产线,全自动化设备正在不停地运转,晶莹剔透的大米一粒粒落入包装袋,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稻香味……葛根庙镇联村集体经济水稻加工厂内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党建+产业发展”激活“一池春水”。以往该镇联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分配到村,数目少且分散,每个嘎查办成一件大事,搞好一个项目难上加难,嘎查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且不平衡。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该镇党委根据全镇实际,盘活了部分嘎查闲置用地,整合各项扶持资金,建设了联村集体经济项目,通过资产租赁的方式,每个嘎查集体按常住人口比例分红。
联村集体经济水稻加工厂内工人紧张有序地忙碌。(摄影:武冬梅)
年以来,该镇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投资万元,分三期建成了联村集体经济稻米加工厂,实践探索“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形式。年,乌兰浩特市金倉米业种植2万亩水稻,共收购水稻吨,加工、销售大米吨,每年增加嘎查集体经济共计20万元,10个嘎查年均增收2万元左右,带动灵活就业50余人。
浩特营子嘎查村民金锁很高兴,因为现在村民不用把水稻送到外地了,在家门口就能加工,把大米卖给加工厂,价格还很高。过去,浩特营子嘎查由于村里没有加工厂,水稻成熟后,村民把稻谷运到别处加工后再卖,或者等有人上门直接来收稻谷。
“直接卖稻谷的价格要比磨完的大米低许多,村民的利润低。村民还得支付运输费,这又增加了支出。”副镇长薛华飞说。
加工厂的投产改变了以往种水稻卖水稻的局面,农户每亩增收元左右。
肉牛:赢出活力
有了量体裁衣才能确保村村有收入
刚到友谊嘎查,记者在南山坡上看见一排排牛舍整齐划一。走近发现,圈舍内的余头西门塔尔牛膘肥体壮,场院里的捆草堆成了“山”,几位工人正忙着为牛准备“午餐”。
发展联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该镇部分嘎查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葛根庙镇党委、政府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均衡,让支部有“活力”,让村集体“家底”厚实起来。
年以来,该镇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万元,分三期建设了肉牛养殖基地,基地共有3处牛舍、2处办公室、1处草棚、3处青储窖和1处围墙。
肉牛养殖基地几位工人正忙着为牛准备“午餐”。(摄影:武冬梅)
据了解,该镇引进了深圳开心牧业公司,注册成立内蒙古嘉茂畜牧有限公司经营,将肉牛养殖基地承包给该公司,年租金按投资的8%收益,肉牛养殖基地分红资金达到了44万元,平均每个嘎查分红4.4万余元,带动农户灵活就业80余人。
村民徐昌杰是肉牛基地建设以来的受益者之一。记者在基地看到徐昌杰时,他正在忙着做焊工,“地里种的青贮基地高价回收了,冬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马上要过年了,来这里打工挣点外快。”
葛根庙镇联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模式,把分散的资源资金“捆绑”一起,盘活闲置资源,用活扶持资金,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着力破解了发展思路少、产业实施难、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有效拓宽了嘎查集体经济增收途径,推动了粘玉米、稻米、肉牛等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开辟了一条“种养结合、就地消纳、农牧一体、循环发展”的绿色循环生态发展之路,实现了共同发展、共同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