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
1、孙××,男,44岁。患者一月前某日早晨起床时,突然发生右半身不遂,并伴有失语,自汗,遗尿。医院抢救,病情稳定后,仍有半身不遂,失语,遂特邀中医治疗。舌质暗,苔白滑,脉弦涩。辨证中风不语,半身不遂。方用本方治疗:麻*、桂枝、*参、甘草、干姜、生石膏、当归各9克,川芎4.5克、杏仁4.5克。水煎服分二次。三剂。
二诊:服上药后,上下肢稍能活动,下肢好转更著;能发单字音,唇音多于舌音。脉舌同上。继用上方,再服三剂。
三诊:又服上方三剂后,已能开始下地试走,发音也较前好转,能发三到四个字的连续音,脉弦而不涩。继用上方,再服六剂。
四诊:服上方六剂后,经别人搀扶可步行至米,上肢能自动屈伸肘活动。但仍感无力,发音较前清晰有力,遂改方调养。(《古方今用》甘肃人民出版社,)
2、病某,年70多岁。素用肩背不适,上臂痛,某日右肩发硬去按摩,突然发现半身不遂和语言障碍,经医治4-5天无变化。右脉洪大。给予续命汤4-5天。半身不遂和语言障碍皆减轻,十天后可扶拐步行。
3、病某,64岁,男性。高血压已多年,半年前卒中一次,经住院治疗而好转,四日前出院,左半身肢体麻痹,自觉头重脚轻,腹胀,腰痛,体壮面赤,腹部膨隆,心窝部有抵抗感,血压/95毫米汞柱。给予续命汤3剂后,左侧肢体活动好转,10天后,能作一般活动。一月后,可乘车外出,引起友人惊讶!
(以上二例引自《古方今鉴》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附原文:《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并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麻*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穹穷一两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文献参考:
1、风痱之病,《楼英纲目》认为:“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知是痱,即中风之谓。”我认为不然,风痱乃全身废而不用,全身瘫痪,不知痛痒,多因房后淋浴,浴后风邪乘虚而入于全身肌腠所致。如《素问?热论》曰:“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此证神志清楚,言语流利,饮食、大小便正常,多年不愈者,亦有之。
中风乃卒中偏瘫,言语蹇涩,初起不识人,口眼(歪)斜,以半身不遂为主证。病位在元神之府(脑)。因此,二者不可混淆。(《金匮要略指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外台》第十四卷风痱门,载有古今录验续命汤,主治及药味均与此方同,惟冒昧有“不知人”三文。麻*用三两,川芎用一两,杏仁用四十枚,余各二两;方后,浮肿作洪肿;并云:“范汪方,主病及用水升数煮取多少并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两味。”考范汪是东晋人,去汉未远,其言当有所据,可知此方系仲景方,为《金匮》所阙遗,故宋?孙奇、林亿等校订时,补入篇末。
----以上原文录自《金匮要略汤证论治》李文瑞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余国俊先生论--
……方证对应有助于发掘运用高效经方,如《金匮要赂》“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后世罕有用之者。江老尝叹曰:是临床确无此证乎?非也。
他初学医时,曾治唐某,男,年五旬,体丰。一日,忽然四肢瘫痪,但神志清楚。江老业师陈鼎三先生曰:“此《金匮》风痱证也,宜用古今录验续命扬。”投原方一剂,次日顿愈。江老亦曾用本方治愈过不少风痱。
如—例风痱危证(“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痹”)患者雷某,男,18岁。突然手足麻木,不完全性瘫痪,同时出现严重的阵发性呼吸、吞咽困难,有气息将停之象,时而瞳孔反射消失,昏昏似睡,呼之不应。入院七天各科全力抢救,皆以为不可治矣,乃邀江老会诊,亦投以本方配合针刺。仅服药一剂,次日危象顿除,连服四剂,诸症渐愈。
我近年亦曾用本方迅速治愈过二例“急性脊髓炎”。有—位西医惊讶本方之灵验,遂依样画葫芦,移治十余例“多发性神经炎”,亦奏速效。江老曾再三强调:本方药味平淡,但组合离奇,颇难诠解,更难按辨证论治选用。陈鼎三、江尔逊前辈之能独具慧眼,发掘运用这一埋没多年的救治疑难症的高效经方,得力于他们熟悉经文和方证对应的使用原则。
这个方的治验是不多,从这几个病案来看,《内经》所说的“智乱不甚”应是使用本方的一个辨证要点。
如此可知其病当未深入脏腑,但在经络。
麻*汤畅达在外的经气。加归芎调血。人参、干姜、石膏交通太阴阳明和里气,有点类似于太阳篇中“针足阳明,使经不传”的意思,不知这么理角通不通。请大家指教。
张xx,男,36岁,农民,年10月24日诊。
病史摘要患者素来体健,偶感外邪,发热,头痛,体倦,咳嗽。曾间断服用中、西药物,诸症已经缓解,未尝介意。谁知于丑4天前使用压水机抽水时,渐感双下肢酸软、麻木,约4小时后双下肢完全失去知觉(神志清楚),伴小便不通。医院。西医抽取脑脊液检查,发现蛋白含量及白细胞增高,遂诊断为“急性脊髓炎”。立即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和多种营养神经的药物,以及对症治疗;同时配合服中药,曾用过大秦艽汤、,林业工人。一周前于山上汗出受风,自觉耳三痹汤各3剂,补阳还五汤4剂,疗效不佳。刻下双下肢仍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缺乏,腱反射消失,不能自动排尿,大便艰涩。
因患者转院困难,家属仅带来病历,要求我室开一方试服。《千金》小续命汤变方的运用
根据以上病史,中医诊断为“风痱”。予(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麻*9g,桂枝9g,当归9g,潞*参9g,生石膏9g,干姜9g,生甘草9g,川芎4.5g,杏仁丑2g。
上方仅服2剂,双下肢即恢复知觉,且能下床行走,大小便亦较通畅。改子,林业工人。一周前于山上汗出受风,自觉耳八珍汤合补阳还五汤化裁,连服10剂后,康复如常人。
进修生甲这个案例有点新奇,如不是亲身经历,很难相信。现在病人已康复,我心中的疑团更多。首先是诊断问题,病人未亲自来诊,老师仅凭病历及西医诊断的“急性脊髓炎”,就诊断为中医的“风痱”,我实在不明白此中奥妙何在。
什么叫风痱?历代中医文献都有记载。如(灵枢,热病篇)说,“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堪”。(医学纲目)说,“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故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圣济总录)说,“病痱而废,肉非其肉者,以身体无痛,四肢不收而无所用也”。这些记载说明,古代医家对风痱的认识是一致的:风痱之为病,以突然瘫痪为特征(偏瘫或截瘫),身无痛,多无意识障碍(或仅有轻微意识障碍)。
本例患者在劳动时渐感双下肢酸软、麻木,约4小时后双下肢完全失去知觉,但神志清楚,完全符合风痱的发病及症侯特征。这样的突然截瘫,与“脑血管意外”、癔病、风湿、类风湿等疾病引起的瘫痪,是迥然不同的。
进修生甲风痱的诊断我算明白了。但老师使用那样奇怪的方药,依据是什么呢?
老师本例用的是(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摘自《名师垂教》nbs续命汤原方。书中记载本方“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使用本方的依据是方证对应,即张仲景所创立的“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只要证侯相符就可大胆使用,不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
进修生乙我一一分析过本方中9味药物的性味功效,实在看不出本方的作用机制。这样的处方,怎么可能迅速治愈截瘫?说得坦率些,这样的高效,是否属于偶然或幸中?
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尖锐。我现在把使用本方治疗风痱的历史背景做一简介,让大家来评议一下是否属于偶然或幸中。摘自《名师垂教》
30年代,江尔逊导师初学医时,有唐x,男,年5旬,体丰,嗜酒。一日,闲坐茶馆,忽然四肢痿软,不能自收持,呈弛缓性瘫痪而仆地,但神清语畅。诸医不知何病。江老的业师陈鼎三先生诊之曰:“此病名为风痱,治宜(古今录验)续命汤”。服原方1剂,次日顿愈。那时候,市售食盐为粗制雪花盐,含氯化钡较重,不少人长期食用后,往往突然四肢瘫痪,世人不解其故。陈老亦授以此方,效如桴鼓,活人甚多。
年,有乔x,正当盛年,一日,忽然双下肢动弹不得,不痛不痒,卧床不起,急请江老诊治。江老投以此方,服2剂即能下床行走。《千金》小续命汤变方的运用
年8月,江老使用本方配合针刺,抢救成功1例风痱证。患者,男,18岁,患“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痹”。除了上下肢麻木,不完全瘫痪之外,当时最急迫的是呼吸、吞咽十分困难。西医在抗感染、输液及维生素治疗的同时,不断注射洛贝林、樟脑水并吸氧进行抢救,前后救治6天,患者仍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呈吞咽式呼吸,有气息将停之象,时而瞳孔反射消失,昏昏似睡,呼之不应,全身深浅反射均缺失。西医遂断其难以救治,多次叮咛家属:命在旦夕。家属亦电告家乡准备后事。但为遂家属要求,以尽人事,才勉邀江老会诊。江老亦投以本方,配合针刺。仅服药1剂,危急之象顿除;守眼5剂,诸症消失。继以调补气血收功。
我们治疗本例风痱,便是师承陈鼎三——江尔逊经验,取得了预期的高效,不存在偶然和幸中的因素。
进修生丙如此说来,本方治疗的“风痱”,并不限于“急性脊髓炎”一种疾病?
老师是的。本方治疗的风痱,除了上面提到的急性脊髓炎、氯化钡中*之外,还有“多发性神经炎”。有一位西医学习江老经验,使用本方治疗了10余例多发性神经炎,疗效亦佳。
学员甲本方的药物组成奇特,其作用机制很不好理解。不知当年陈鼎三老先生是怎样理解的?
老师江老当年目睹本方功效,亦大异之,便向陈老请教方解。陈曰:“脾主四肢,四肢瘫痪,病在脾胃。此方石膏、干姜并用,为调理脾胃阴阳而设”。江老又问,“医家都说此方以麻、桂发散外来的风寒,石膏清风化之热,干姜反佐防寒凉之太过。今老师独出心裁处,我仍不明白”。陈老笑曰,“此方有不可思议之妙,非阅历深者不可明也”。江老遂不便继续追问了。
学员甲江老以后悟出了“不可思议之妙”处了吗?
老师悟出了。江老解释风痱的基本病机,本于《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歧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养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学员乙但是常识告诉我们,脾胃久虚,四肢才会不得禀水谷之气而痿废,病必起于缓;今风痱起病如此急骤,四肢迅速瘫痪,却也责之脾胃,不是有点牵强附会吗?
老师看来还得全部推出江老金针度人之处。江老认为,经言“脾病而四肢不用”,不言“脾虚而四肢不用”,“病”字与“虚”字,一宇之差,含糊不得。可惜今之医家大多在“虚”字—仁大做文章,是囿于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江老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至少有两种情形:一是脾胃久虚,四肢渐渐不得禀水谷之气;二是脾胃并非虚弱,却是突然升降失调,风痱就是如此。
学员丙既然如此,就应调理脾胃,复其升降之权。但方中并无升脾降胃药物,换言之,治法与方药是脱节的。这又当怎样解释?
老师你所说的“方中并无升脾降胃药物”,大概是指李东垣升脾降胃的常用药物吧?
学员丙是的。
老师那是另一条思路。现在继续谈江老的见解。江老认为,治疗风痱,应当依顺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刚燥,当以阳药助之使升;胃喜柔润,当以阴药助之使降。干姜辛温刚燥,守而能散,大具温升宣通之力;石膏辛寒柔润,质重而具沉降之性。本方以此2味为核心,调理脾胃阴阳,使脾长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可禀水谷之气矣,此治痱之本也。
由此看来,若能透析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干姜、石膏寒热并用的机制,则本方的神妙,便不是不可思议的了。至于方中的参、草、芎、归,乃取八珍汤之半(芎、归组成《千金》小续命汤变方的运用佛手散,活血力大于补血力)。因风痱虽非脏腑久虚所致,但既已废,便不能禀水谷之气。气不足,血难运,故补气活血,势在必行。
方中麻、桂、杏、草,确是麻*汤。风痱之因于风寒者,麻*汤可驱之出表;其不因于风寒者,亦可宣畅肺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通畅,不仅使经脉运行滑利(肺朝百脉),而且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况“还魂汤”(麻、杏、草)治疗猝死,古有明训。若拘泥单味药的功效,则很难解释本方的精义。
-完-
小伙伴们好,先跟大家说句悄悄话。
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