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友“summer”的父亲体检发现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都偏高,也就是属于高血脂,昨天“summer”问小懂:“高血脂的人能喝茶吗?喝茶能降血脂吗?”
那么,喝茶对降血脂有帮助吗?正好借着茶友“summer”这个问题,咱们来聊聊饮茶与高血脂的关系。
高血脂的表现与危害与超重肥胖相伴随的往往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其中最先出现的常是高血脂,因此降脂减肥也往往被合在一起讨论。
简单来说,高血脂是指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高于正常水平。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正常范围分别是0.51~1.7mmol/L和3.1~5.72mmol/L,如果超过标准值可以判定是高血脂。
高血脂本身只是一个症状,血脂升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冠心病、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也会关联性地影响糖代谢能力,因此肥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往往紧密相关。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超过2.9亿,死亡率位列我国居民的死因之首。
不同茶类的降血脂作用目前,对于饮茶降血脂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人群研究和临床研究较多的是绿茶和绿茶的提取物(茶多酚、EGCG)。当然,其他茶类的研究在近年来也逐渐增加了。
1绿茶一个国际科学团队于年发表的一个临床实验结果显示,持续饮绿茶12周,肥胖受试者的体重、体脂比、体脂量、腰围、臀围、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含量与不饮茶组相比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也明显下降,对心血管疾病预防效果显著。
同时,国内外许多研究都已经证明绿茶可以调节脂类代谢,不仅能够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LDL-C,还能有效降低器官及组织如肝脏肾脏等的脂质,从而抑制肥胖和高脂血症。
▲绿茶
2乌龙茶年在因饮食引起的超重和肥胖患者中进行的一项研究证实了乌龙茶的降脂功效,受试者的体重、皮下脂肪、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科学研究发现乌龙茶水提物可增强脂肪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脂肪分解。
除了咖啡碱外,乌龙茶中还含有适度氧化的乌龙多酚化合物,这两个成分都能有效增进热量的消耗。乌龙茶除了加速脂肪代谢外,还能够降低胰脂肪酶活性,降低脂肪的消化,并且抑制肠道对脂肪的吸收,是随餐降脂的好选择。
3白茶日本松田等人曾分别对健康和具有高血脂症成年男性为临床观察对象,每天服用7罐(ml/管)白茶水,6周后表明白茶可以有效地抑制果糖诱发的高血脂症。
白茶具有抗凝和促进纤溶作用,能改变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脂浓度,且没有抗凝药物的副作用,对增进健康降血脂和预防脑血管和保护心血管具有显著作用。
4黑茶大鼠高脂血症实验表明,普洱熟茶防治高脂血症的作用也很好,且明显高于普洱生茶,可能与普洱熟茶中含有较高的茶褐素、茶多糖和*酮类物质有关。另外,大鼠试验表明,普洱熟茶能够抑制小肠黏膜对胆固醇的吸收和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
黑茶中有一种茶需要给大家专门介绍一下,那就是传统茯砖茶。研究表明此茶对甘油三酯的降低效果比较明显,除了茶叶中固有的活性成分外,一些特定的金花菌(冠突散囊菌)菌株在金花黑茶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降脂成分,抑制脂肪消化酶活性,减少了单位时间内脂肪的消化吸收。
同时金花黑茶特有的通便作用减少了食物成分在消化道的保留时间,从而使一餐饭的吸收时间缩短。以上两个原因减少了食物中脂类成分的吸收,并且改善了胰岛素抵抗,减少了脂肪的形成和沉积。
国内科学家年通过人群实验对安化黑茶的降脂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花”茂盛的茯砖茶降血脂效果极佳,与历史记载以及大量关于茯砖茶具有降脂减肥效果的小鼠实验结果一致。
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虽然作用机理不同,但是绿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茶类都具有调节血脂的功能。按照个人喜好和体质需求,合理选择一种茶,并将饮茶变成一种习惯,对调节血脂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当然,小懂还是要强调一下,饮茶对调节血脂只是具有辅助作用,茶不能代替药物,大家千万不要过分迷信茶叶的药理功效哦!
小窍门
你想通过饮茶降低血脂吗?曾有专家着重推荐饮用乌龙茶和包括普洱熟茶在内的各种黑茶。如果饮茶以解食物油腻,可以在饭前泡上一泡铁观音,减少脂肪的吸收(懂茶帝注:空腹不宜饮茶,建议在餐前半小时以上饮用)。
如果血脂的指标已经升高,或是有“脂肪肝”现象,可以适当地提高饮茶量,每天8克,这时候普洱熟茶和金花黑茶都是不错的选择。
有一些研究显示,金花黑茶对甘油三酯的降低作用更明显,对胆固醇的调节作用可能并不显著。
对一些不习惯清饮茶的人来说,喝茶短期内未必能马上适应,如果搭配一些中草药,效果更佳。
葛根、枸杞、山楂和决明子,都可以复配茶叶,作为降血脂的辅助食材。其中葛根和决明子都是传统的中药材,每天取2克左右搭配茶叶服饮即可。
而在冲泡方法上,也有一定的讲究。例如,对于金花黑茶和普洱熟茶,比较耐泡,可以多冲泡两次,或者冲泡了几泡之后,可以延长些冲泡时间,或采用煮饮法。而铁观音、岩茶等乌龙茶类,则应该格外注意及时的茶水分离才能保证最佳口感。
参考资料:
《健康中国茶》,王春玲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年版。
授权转载自,ID:hcy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