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
TUhjnbcbe - 2021/2/25 12:57:00
痛风性关节炎常用经方与名医经验

痛风性关节炎(GoutyArthritis,GA)是由于体内尿酸增高,尿酸二氢钠(monosodiumurate,MSU)晶体沉积于滑膜、关节囊、骨质及软骨,诱发炎性细胞释放各种炎性介质,引起爆炸性反应及组织病损的一种急性炎性关节炎,常伴有痛风结节形成,为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现痛风性关节炎的常用经方和当代名中医经验综述如下。

1常用经方

1.1四妙散类:

四妙散是由“朱丹溪”二妙丸(苍术、*柏)加牛膝、薏苡仁而成,出自清代?张秉成《成方便读》。方中苍术苦温,燥湿健脾为君药;*柏苦寒入下焦而祛湿热*邪;牛膝活血化瘀通络,补肝肾强筋骨;薏苡仁入阳明经,祛湿热而利筋络。苍术挥发油所含的苍术素、桉叶醇和茅术醇等成分,具有改善脾虚、促进肝脏蛋白合成、抗炎的作用;*柏可显著地抑制小鼠肝脏*嘌呤氧化酶活性,降低小鼠血尿酸水平;牛膝能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改善循环、扩张血管、促进炎症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力;薏苡仁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具有温和的镇痛抗炎,以上四味药合用可促进尿酸排泄,可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根据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的病症特点,治宜健脾利湿,清热止痛,四妙散为上佳选择,临床经广泛运用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效果良好。

1.2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一”。药用:桂枝、白芍、麻*、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片、甘草,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之功效,主治风寒湿外袭肌体,渐次化热伤阴所致关节肿痛。方中附子与桂枝温经散寒、通阳宣痹,桂枝配防风、麻*温散表湿,白术、附片助阳除湿,芍药、知母养阴清热,甘草和胃调中,诸药相合,表里兼顾,养阴而不碍阳,温散而不伤阴。相关研究发现本方能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表达,提高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血清IL-4的表达,降低血浆炎症因子IL-1、IL-6、TNF-a水平,具有抗炎作用有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良效。

1.3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由金元医家张元素所创,全方由羌活、防风、升麻、葛根、苍术、白术、当归、人参、苦参、*芩、知母、茵陈、猪苓、泽泻、甘草组成。具有通络止痛、调和气血、疏风清热利湿的作用,被称为治疗“湿热疼痛之圣方”。相关研究表明当归拈痛汤及各拆方组可以同时促进Fas/FasL-mRNA的表达,促进滑膜细胞凋亡,削弱炎性滑膜的破坏作用,降低炎症因子IL-1、IL-8、TNF-a的水平,故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安全有效。

1.4白虎桂枝汤:

白虎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由生石膏、知母、桂枝、粳米、甘草等组成。方中生石膏为君,辛甘大寒以制阳明内盛之热,知母为臣,苦寒润燥以滋阴助石膏清肺胃之热,甘草、粳米益胃护津,桂枝疏风通络,共奏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之效,临床适宜治疗湿热型痛性关节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抑制5-HT的合成和释放,抑制K+的释放,使关节周围组织中的致痛因子浓度下降,抑制了局部组织中的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名医经验

2.1病因病机

朱老认为本病乃浊*瘀结,脾肾二脏清浊代谢失常,金实认为病机关键是风湿浊瘀,痹阻经络关节。目前多数医家认为此为本虚标实之证,或肝气郁结,横逆克土,或肥甘厚味伤脾,久之脾损及肾,内生湿浊*邪,痰瘀互结。湿热瘀*为标,肝脾肾亏为本,治疗当以利湿泄浊、健脾补肾为主,临证常分为6个主要证型:湿热、痰浊、血瘀、寒湿、肝肾亏虚、脾虚等。

2.2治疗

(1)从祛邪辨治

鲁昌贤认为如以热邪较盛,兼有风湿两邪可用三妙散、白虎加桂枝汤、薏苡仁汤、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其中之一,清热祛风,除湿通痹。常用药物有山豆根、防己、秦艽、臭梧桐、薏苡仁、豨莶草、络石藤。沈丕安强调早期祛邪为主,善用藤类药物镇痛抗炎,侧重顾护脾胃,自拟复方马齿苋汤:马齿苋、生地*、秦皮、车前子、桑白皮、忍冬藤、羌活、陈皮、络石藤、佛手、甘草。

(2)从内*辨治

痰饮、水湿、瘀血等均为内*。朱老恪守“泄化浊瘀”法则,常以土茯苓60-g为主药,配伍萆蘚,并常加入血肉有情之虫类药,搜剔钻透、通闭解结。常用药有:土茯苓、萆蘚、威灵仙、薏苡仁、泽兰、泽泻、赤芍、秦艽、桃仁、炙僵蚕、蚕沙、地龙等。李富玉创立*病学说,利湿解*泄浊法贯穿始终。主要治疗方法如下:清热利湿解*法,三妙散加秦皮、土茯苓、忍冬藤、防己、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解*法,身痛逐瘀汤加减;通腑泄浊解*法,小承气汤加减;补肾益肝解*法,知柏地*丸加减;疏肝调脾解*法,柴胡疏肝散与平胃散加减;健脾和中解*法,异功散与温胆汤加减等。鲁昌贤针对痰瘀痹阻型患者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桃仁饮、身痛逐瘀汤等其中之一加减。常用药物有牡丹皮、制大*、赤芍、三七、郁金、茜草、丹参、穿山甲、虎杖、地鳖虫、凌霄花、虻虫、斑蝥、川芎、乳香、延胡索、莪术、姜*、鸡血藤、桃仁、红花、牛膝、清半夏,胆南星、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宋绍亮倡导六法合用,创制祛*之剂:清热解*如大青叶,燥湿解*如*柏、苍术,活血解*如水蛭、虎杖,利湿排*如萆蘚、土茯苓,清热排*如熟大*,益气化*如生甘草、薏苡仁等。*宏兴重用土茯苓、薏苡仁清热利湿,配以生地*、丹参等凉血活血。基本处方如下:土茯苓30g,*柏10g,薏苡仁20g,茵陈20g,苍术10g,牛膝15g,地榆15g,生地*10g,丹参15g,益母草15g。

(3)从肝脾肾论治

路老采用《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气、和血止痛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药用:柴胡12g,白芍10g,陈皮10g,炒苍术10g,炒枳壳12g,泽兰12g,萆蘚15g,土茯苓15g,益母草15g,醋香附10g,甘草4g,生姜2片。邓运明提出补气健脾、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治疗法则,自拟痛风清消汤:苍白术各15g,牛膝10g,*柏10g,薏苡仁15g,金钱草15g,车前草15g,白豆蔻15g,徐长卿15g,土茯苓30g,萆蘚15g,重楼15g,蒲公英15g。张吉从健脾补肾,利湿清热入手,自拟经验方:萆蘚、篇蓄、矍麦、酒大*、茯苓、泽泻、车前子、猪苓、香附、制*芪、延胡索、郁金、灸甘草;针灸亦本于脾肾二经,取穴大椎、行间、太白、解溪、三阴交、丘墟、阴陵泉为主穴。

2.3分期辨治

(1)急性期

金实采用清热凉血、袪风泄浊法,常用方:生地、泽兰、*柏、牡丹皮、石膏、防己、白芷、蜈蚣、通草、威灵仙、泽泻、甘草。周贻福自拟清热利湿汤:粉萆蘚15g,忍冬藤30g,金钱草15g,防己10g,威灵仙20g,泽泻10g,土茯苓10g,牡丹皮10g,*柏10g,山慈菇12g,连翘10g,生甘草6g。冯兴华选当归拈痛汤合四妙丸加味。陈湘君每方必用萆蘚、土茯苓二味。常用方药:生白术、生*芪、茯苓、生薏苡仁、怀牛膝、生山楂、莱菔子、茯苓、山慈菇、野木瓜、鸡血藤、川芎[24]。房定亚认为此期重在清热解*、化瘀通络、利湿泄浊。常用处方:葛根30g,威灵仙20g,土茯苓30g,苍术12g,汉防己20g,*柏10g,生石膏40g,马齿苋30g,知母10g,桂枝10g,生甘草10g。林昌松运用四妙散加味:*柏15g,苍术15g,意苡仁30g,牛膝18g,萆蘚30g,土茯苓30g,浙贝母15g,泽泻15g,车前子20g,泽兰15g,甘草6g;配合局部外敷双柏散利湿消肿。张永杰方药多以土茯苓、萆蘚、威灵仙、苍术、*柏、薏苡仁、牛膝、当归、赤芍、独活、续断、泽泻、防己、秦艽、甘草等,配合生大*30g,苏木30g,金银花30g,薄荷15g,*柏15g,川牛膝15g,两面针15g。早晚各1次,外洗用。胡玉灵用三妙散加减,基本方:苍术、萆蘚、土茯苓、*柏、泽兰、赤芍、红花、川牛膝、蒲公英、金银花、地龙、僵蚕。

(2)慢性及间歇期

金实此期常用方:当归、*柏、蜈蚣、威灵仙、泽兰、萆蘚、通草、泽泻、桃仁、山甲、甘草等活血通络,利湿泄浊。房定亚在急性期用药的基础上配用补益肺脾肾之品。常用处方:葛根30g,土茯苓30g,滑石10g,石韦10g,威灵仙20g,苍术12g,汉防己20g,*柏10g,川牛膝15g,马齿苋30g,山慈菇10g,茯苓20g,萆蘚20g,百合30g。张永杰间歇期用药选*芪、白术、陈皮、车前子、土茯苓、防己、薏苡仁、泽泻、蚕砂、萆蘚、木瓜、防己、地龙等。周福贻自拟温肾健脾汤:熟地*15g,杜仲10g,桑寄生15g,补骨脂30g,牛膝10g,白术10g,桂枝10g,*参10g,威灵仙20g,当归10g,土茯苓10g,伸筋草15g,炙甘草6g。冯兴华慢性期方选四君子汤合肾气丸加味,间歇期方选四君子汤加味。

2.4分型辨治

张明将本病分四型论治:风湿郁热证仿李东垣拈痛汤意,予虎杖痛风饮清热除湿,祛风通络,药用:羌活、虎杖、全当归、*柏、苍术、川牛膝、茵陈、茯苓、猪苓、泽泻等;湿浊内蕴型予茵连痛风饮利湿降浊,药用:茵陈、茯苓、白术、连钱草、秦艽、土茯苓、泽兰;痰瘀痹阻型予归芍痛风饮祛瘀通络,通利关节,化痰散结,药用: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木瓜、茵陈、威灵仙、海风藤、猪茯苓、青陈皮、连钱草、土茯苓;久痹正虚型宗*芪防己汤意,予芪术痛风饮益气补肾,利湿通络,药用:生*芪、山萸肉、防风、汉防己、白术、当归、猪苓、土茯苓、陈皮、伸筋草、茵陈。林昌松在慢性期分为四型辨治:肝肾亏虚型用独活寄生汤;脾胃亏虚型用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型用《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瘀血阻络型《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崔公让将本病分为湿热血瘀型、血瘀型、脾虚血瘀型。自拟祛痹痛风饮:葛根30g,柴胡9g,*芩、山慈菇、金果榄、两头尖各12g,木贼草15g,大*6g,甘草10g。湿热血瘀型加生石膏;血瘀型去金果榄、*芩,加茜草、泽兰、桃仁;脾虚血瘀型合八珍汤,刘再朋教授将本病分为五型:湿热下注型、瘀热阻滞型、痰浊凝滞型、脾气虚弱型、肝肾阴虚型。自拟痛风定痛汤:金钱草、土茯苓、海金砂、汉防己、盐*柏、车前子、肥知母、福泽泻、细生地、广地龙、生石膏、伸筋草等加减治疗。吴元生将本病分为湿热内蕴与内寒外热二型,采用标本兼顾、内外分消的方法,湿热内蕴型治宜健脾渗湿、清热养阴,用竹叶石膏汤加减;内寒外热型治宜健脾渗湿、寒热分消,内服防己*芪汤加味;外用痛风洗剂:大*、*柏各30g,生川乌、生草乌各9g,独活、赤芍、怀牛膝、没药、乳香、红花、桃仁各15g,冰片6g(外洗)。

3小结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辨证论治,可针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不足之处在于诊断分型标准不一,强调各家经验,缺乏统一指导及规范,多注重疗效观察,对深层次的原因仍研究不够,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对于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和研究,规范中医辨证分型,从根本上提高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其研究水平。

痛风性关节炎(浊瘀痹)的中医治疗

痛风性关节炎

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和其他组织中而引起病损及炎性反应,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多见于拇趾的跖趾关节。

痛风性关节炎是常见的首发症状,下肢关节尤以跖趾承受压力最大,容易损伤,且局部温度低,故为好发部位。

患者可以在上床睡觉时还很健康,但到了半夜因脚痛而被惊醒,数小时内症状发展至高峰,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痛甚剧烈,甚至不能忍受被褥的覆盖。尚可伴有头痛、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节多见,半夜起病者居多。发病持续数天至数周可自然缓解,关节活动可完全恢复,仅留下炎症区皮肤色泽改变等痕迹。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姿食膏粱厚味,致使湿热积聚,邪*内生,侵袭、痹着关节肌肉所为。当以清热解*,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根据中华医学会“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一、急性发作期

1、湿热蕴结型:主要表现为痛风,发病急骤,局部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舌红苔*,或*腻,脉弦滑数。

当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治,方用三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药取炒苍术、川*柏、川牛膝、独活、全当归、川芎、虎杖、防风、土茯苓、萆薢、泽泻、牡丹皮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可水煎取汁足浴,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二(三、四)妙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湿热痹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正清风痛宁片,每次5片,每日2次口服,*连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豨桐丸,每次10粒,一日3次口服;复方伸筋胶囊,每次4粒,一日3次口服。

2、寒湿痹阻型:主要表现为痛风,关节疼痛,肿胀不甚,局部不热,得温则舒,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肌肤麻木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濡缓。

当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络为治,方用乌头汤加减,药取制川乌、生*芪、苍术、羌活、当归、土茯苓、萆薢各10克,生白芍15克,炙麻*5克。

中成药可选用强筋健骨丸,或木瓜丸,或三乌胶丸,每次5克,每日2次口服;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豨莶液,或关通舒口服液,一次10~20毫升,一日3次口服。

二、间歇期

脾虚湿阻型:主要表现为痛风,无症状期,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倦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当以健脾利湿,益气通络为治,方用防己*芪汤加减,药取*芪、防己、桂枝、当归、白术、淫羊藿、苡仁、土茯苓、萆薢各10克,炙甘草5克。中成药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或四君子丸,或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三、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1、痰浊瘀阻型:主要表现为痛风,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痛风结石,或皮色紫暗,舌质衬紫或紫,苔厚腻,脉弦或沉涩。

当以活血化瘀,化痰泄浊为治,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当归拈痛汤加减,药取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茵陈、威灵仙、海风藤、猪苓、金钱草、土茯苓、萆薢各10克。中成药可选用三七片,每次3片,每日2次口服;大(小)活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云南白药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

2、脾肾两虚型:主要表现为痛风,病久屡发,神疲乏力,脘痞纳少,腰膝酸软,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屈伸不利,昼轻夜重,或在指尖、跖趾、耳廓等处有痛风结石,舌质淡紫,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濡或沉或兼涩。

当以泄浊化瘀,调益脾肾为治,方用四君子汤和六味地*丸加减,药取*参、白术、茯苓、熟地、山茱萸、泽泻、土茯苓、川萆薢、补骨脂、骨碎补各10克,白芍15克。

中成药可选用独活寄生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壮骨关节丸,或壮腰健肾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杜仲冲剂,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刺五加片,每次4粒,每日2次口服。

在中医治疗时,配合下列外治法,可提高治疗效果:

1、三*膏(中成药):取药膏适量摊于纱布上贴于患处,每隔一至二日换药一次,或取药膏直接涂患处,每日三至五次。可清热解*,消肿止痛。

2、虎杖伤痛酊(中成药):外用,搽患处,每日3~5次。可活血消肿,止痛。

3、硫硼糊(中成药):硫*软膏、冰硼散各1支。将冰硼散与硫*软膏调匀,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一般使用3-5日即可止痛,行动自如。可活血解*通络。

4、二*苍白糊:*柏、苍术、白芷、大*各2份、青黛、冰片各1份,共研细末备用。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取上药适量加入蜂蜜搅拌成湖状,外敷患处,外盖油光纸,用纱布绷袋包裹,每日换药1次。可清热解*,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5、二*马勃散:大*、蒲*、马勃各等量,研细备用。每次适量,用消炎膏调匀,外敷患处,包扎固定,每日2次。可清热解*,凉血活血,消肿止痛。

痛风的中医外治法

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痛风的主要病机为湿浊内生,瘀滞经脉,而非寒湿外侵;患者多为形体丰腴、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以至于代谢失衡,朱教授所言极是。中医治疗一般从益气和营、祛风胜湿、通络除痹入手,对于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缓解关节肿痛效果显著,对疾病的彻底治疗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标本皆顾,通常以方剂为主结合多种治疗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对这一顽疾进行治疗,食疗偏方即是其中重要手段之一,南京中医药大学徐蕾教授主编的《痛风中医特色疗法》中所载的带皮生食东北雌性红萝卜偏方在痛风的临床治疗中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被广泛采用。另外有一些外治的方法也值得一试,这里介绍两种。

1、金*散

处方:*柏、姜*、白芷、大*各克,天花粉克,制南星、炒苍术、姜厚朴、陈皮、甘草各克,共研细末混匀。

用法:每次20克用热水调糊局部外敷。

方解:方中胆南星、苍术、厚朴、陈皮、白芷、*柏、天花粉具有理气通滞化石消肿之功,姜*、生大*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品。诸药配伍,共奏清热解*,祛湿消肿活血止痛之功效。

2、清热念痹膏

石膏、忍冬藤各30克,知母、*柏、苍术、*连、*岑、赤芍、延胡索、大*、栀子各20克,研末醋调匀,制成清热念痹膏,配合药物内服治疗本病,疗效优于单纯服药组。

3、六神丸

取六神丸6-10粒碾成粉末,以食醋调和,外涂于患者的红肿热痛处,适度按摩,每日早晚各一次,配合汤药内服治疗。疗效满意。

4、*子消痛膏

处方:大*20克,川芎15克,白芷15克,莱菔子10克,虎杖10克。粉碎过目筛,适量陈醋调膏。

使用方法:取药膏12克敷于双侧涌泉穴,包扎固定。每天换药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

1、透骨草、威灵仙、苏木、钩藤等提炼而成的颗粒,每天三次每次一包,用0毫升温开水溶解后浸洗患处。

2、制马钱子、生胆南星、乳香、没药、川乌、虎杖、*柏、*岑、大*冰片。每日一次,水煎药汁外洗患处。


  

痛风是世界十大疑难杂症之一,彻底治愈确非易事。必须理清思路,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多管齐下,争取有效控制疾病。实践证明,彻底治愈痛风并不是传说,但是不要幻想医院会一招制敌,治愈绝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患者根据自身情况研究摸索,更需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疾病抗争到底,直到彻底治愈。

骨关节炎

:鸡血藤30g、白芍20g、狗脊10g、威灵仙10g、独活10g、鹿角胶3g、没药6g、甘草6g、两面针10g、牛膝10g

: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症见局部酸软疼痛,夜间明显,屈伸不利。

痛风性关节炎

:土茯苓30g、白术10g、威灵仙10g、桂枝6g、玉米须10g、知母10g、泽泻10g

:清热祛湿,通络止痛。

:足背,跖趾关节等处红肿热痛。

如果您喜欢此篇文章,记得分享到朋友圈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