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释义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释:病人得了太阳病,颈项及后背僵硬疼痛,病人却有汗出,并兼有怕风的症状,给予桂枝加葛根汤以治疗。
几几:短羽之鸟,欲飞不能飞之状,欲伸不能伸。
二、方药组成及应用
组成: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桂枝三两(去皮)
用法:上六味,以水九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出自《金匮玉函经》
按:宋本桂枝加葛根汤中,有麻*三两,方后注: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方同,是合用麻*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汤中但加葛根耳。
方歌: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主治:从条文中我们总结桂枝加葛根汤的用法,辨病性为阳,病位在表,病机为太阳受邪,筋脉拘急不利。方证为:项背僵硬拘急不利,汗出,或有发热恶寒或无,头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医学衷中参西录》:太阳主皮毛,阳明主肌肉,人身之筋络于肌肉之中,为其热在肌肉,筋被热铄有拘挛之意,有似短羽之鸟,伸颈难于飞举之状,故以几几者状之也。至葛根善醒酒(葛花尤良,古有葛花解醒汤),其凉而能散可知。且其能鼓胃中之津液上潮以止消渴,若用以治阳明之病,是借阳明府中之气化,以逐阳明在经之邪也,是以其奏效自易易也。
三、药证
葛根:《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
释:葛根,味甘,性平,可以治疗消渴,全身大热,恶心呕吐,所有痹症,生津,解*。
药典:味甘辛,性凉。归脾、胃、肺经。可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
仲景用葛根,最大用量为半斤,配伍*连*芩以止泻,配伍麻*、桂枝用量为四两,最小用量为三两。
下图为葛根中药饮片
附:粉葛: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可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粉葛为豆科植物甘葛藤的干燥根。自古以来,人们经常将二者混用。古时人们已将两者分开应用,粉葛除药用外还能作为食品,葛根入药更宜。葛根偏重于解肌发表,升阳止泻;而粉葛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作用强于葛根。其两者区别在于所含成分:葛根所含葛根素高于粉葛,为粉葛所含葛根素8倍多。
四、临床应用
桂枝加葛根汤可治疗颈部肌筋膜炎、颈椎病、病*性斜颈、脑动脉硬化、胃痛、脑震荡、失音、过敏性鼻炎、中风后遗症等。
五、医案演练
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41岁。患病已三月,项背强紧,顾盼仰俯不能自如,自汗出恶风。问其大便则称稀,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辨为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为“太阳阳明合病”。处方:
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
服药后,不须啜粥,连服7剂,诸症霍然。
五、针灸疗法
选穴: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穴
刺法:风池直刺1.5寸;完骨、天柱均直刺1寸,三穴均施捻转补法1分钟;颈夹脊穴斜刺0.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各穴留针20分钟。
方义:取风池、完骨、天柱以祛风通络止痛,颈夹脊穴具有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的作用。
天柱《针灸甲乙经》载治头重痛,目似脱,项似拔,狂见鬼,目上反,项直不可以顾。
风池《针灸甲乙经》载治颈痛,项不得顾,目泣出,目内眦齿痛,气厥,耳目不明。
完骨《类经图翼》载治头痛头风,耳鸣,瘿疾。
灵兰居士王玺